在佛陀出現於印度的幸運時代,有一對夫妻和他們絕美的獨生女沙瑪瓦帝(Samavati,古譯:沙摩婆提)就住在邊境內。他們的家庭生活原本快樂與和諧,但有一天卻遭逢大難:家鄉爆發瘟疫,這對夫妻於是帶著成年的女兒逃離該地。
失去雙親的孤女
他們前往位於恆河流域拔沙國 (Vamsa) 的首都高賞比 (Kosambi),想去尋求沙瑪瓦帝的父親老友——國王的財政大臣摳沙伽 (Ghosaka,古譯:瞿沙伽)的援助。當局在市裏成立了一個難民收容中心。沙瑪瓦帝到那裏拿食物,第一天她拿了三份,第二天兩份,到了第三天則祇拿一份。
負責分發食物的彌答(Mitta),忍不住以嘲諷的口氣問她,是否終於了解自己的胃容量。沙瑪瓦帝平靜地回答:「第一天我們有三個人,我的父母和我自己,那天我父親罹患瘟疫,因此在第二天我們祇需要兩人份;那餐之後我母親去世了,所以今天我祇需要我自己的食物。」 這個官員為他自己的戲謔語感到慚愧,並且誠懇地請求她原諒。經過一段長談之後,他得知她如今舉目無親,於是便提議收她為養女,她高興地接受了。
沙瑪瓦帝立刻開始協助養父分發食物,以及照顧難民。憑藉著她的辦事效率與謹慎態度,先前的混亂很快地便獲得紓解,而變得秩序井然。不再有人爭先恐後或爭吵,每個人都很滿意。
不久之後,國王的財政大臣摳沙伽,知悉救援食物的分發,進行得平和而有條不紊。當他向分發食物者表達讚美與感謝時,這個官員謙虛地回答,這都是他養女的功勞。摳沙伽就這樣遇見故友的孤女——沙瑪瓦帝,並對她高貴的舉止留下深刻的印象,便決定收她為自己的女兒。他的屬下彌答同意了,雖然有些遺憾,但他並不想妨礙沙瑪瓦帝的大好前途。因此,摳沙伽便帶她回家,她因此成了龐大財產與精華土地的女繼承人。
為報養父之恩而嫁伍達亞那
國王伍達亞那 (Udayana,古譯:優填王)那時住在高賞比 (Kosambi),他有兩位妻子,一位是婆蘇拉達陀 (Vasuladatta),他是為了政治理由與她的美貌而娶她。另一個是摩犍提 (Magandiya),她美麗又聰明,但卻冷酷自私。這兩人都無法給國王渴望的溫情與知心。
有一天,伍達亞那 (Udayana) 遇見財政大臣迷人的養女,並對她一見鍾情。他被她仁慈與慷慨的性格深深吸引,沙瑪瓦帝正好具有他兩個妻子所缺乏的特質。
於是伍達亞那派遣使者去找摳沙伽,請求他把沙瑪瓦帝嫁給他。這使摳沙伽陷入兩難:一方面他愛沙瑪瓦帝勝過一切,他不能沒有她,她是他生命中喜樂的泉源。另一方面,他知道國王的脾氣,擔心拒絕他的後果。但最後他對沙瑪瓦帝的貪著,還是戰勝恐懼,他心想:「寧可死也不願失去她。」
國王果然勃然大怒,他撤除摳沙伽財政大臣的職務,將他逐出國外,並且不准沙瑪瓦帝陪伴他。他接管財政大臣的財產,並查封他的豪宅。沙瑪瓦帝很傷心,摳沙伽為了她的事遭受這麼多的痛苦,他不僅失去她,同時也失去家與財產。出於對養父的同情與感激,她決定自願成為國王的妻子,以化解這場爭端。她到王宮告知國王自己的決定,國王立即息怒,恢復摳沙伽先前的職務,並撤回其他一切懲罰處分。
侍女複誦佛陀的開示
因為沙瑪瓦帝對每個人都有大愛,她內心的力量源源不絕,因此這個決定對她來說並不困難。她住在哪裏並不重要:無論是住在財政大臣家做他鍾愛的女兒,或在王宮做國王鍾愛的妻子,或默默無聞地住在父母家裏,或住在難民營裏——她都能在內心找到平靜,並且自得其樂。
沙瑪瓦帝在宮中的生活,維持一種和諧的模式。她有個僕人庫竹答拉(Khujjuttara),她雖然外表醜陋,但很能幹。每天皇后都會給她八個金幣去為後宮買花。但庫竹答拉總是祇用四個金幣買花,並將其他四個金幣據為己有。
有一天當她去為女主人買花時,花商告訴她這一天他邀請佛陀與僧團吃飯,並勸庫竹答拉參加。飯後佛陀為祂的施主開示,祂的每句話都直達庫竹答拉心中。
庫竹答拉全神貫注地聆聽,平靜與愉悅,好像每個字都是專為她而說,在佛陀結束談話時,她便達到入流的道與果。她不知道到底發生了甚麼事,但她完全變了個人,對三寶具有不壞淨信,並且不會違犯根本戒。過去對她顯得如此確定與真實的世界,如今則如夢幻一般。
在經過這次特殊的內在轉化之後,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足八個金幣去買花,並對過去的不誠實深感後悔。當皇后問她為甚麼突然有這麼多花時,她跪在皇后跟前,懺悔過去的偷竊行為。
在沙瑪瓦帝寬大地原諒她之後,庫竹答拉說出她心底的話,即聽到佛陀開示改變了一生。雖然沙瑪瓦帝不懂法義,但她親眼見識到法義對庫竹答拉有益與良性的影響。她任命庫竹答拉為侍者,並讓她每天去寺院聞法,回來之後對她與宮中其他女子複述。
庫竹答拉擁有傑出的記憶力,祇要聽過一次,就能一字不漏地複誦。每天當她從寺院回來時,宮中出身高貴的仕女們會請她上座,好像她就是佛陀本人一樣,而她們則坐在下面恭敬地聆聽她的開示。之後,庫竹答拉將她從佛陀那裏聽來的簡短開示收集成冊,成為現在《巴利藏經》中的一本書,即今之【如是語經】(Itivuttaka,《小部》經之一),共收錄了一百一十二篇摻雜散文與偈 (gatha) 的經典。
阿難尊者每日至宮中說法
當國王伍達亞那 (Udayana) 再次告訴他鍾愛的沙瑪瓦帝,她可以許下任何願望,他都會滿足她時,她說希望佛陀能每天來宮裏應供與說法。國王的信差帶著這個長期邀請的訊息給佛陀,但佛陀婉拒,並改派阿難前往。
從那時起,阿難尊者就每天到宮裏用餐,然後為她們說法。皇后早就在庫竹答拉 (Khujjuttara) 的轉述下打好基礎,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便了解法義,和侍女一樣達到入流果。
如今,經由她們的共同了解佛法,皇后與侍女已能並駕齊驅。在很短的時間內,佛法便傳遍後宮,大部分的人都成為佛陀的弟子。連沙瑪瓦帝的繼父財政大臣摳沙伽,也深受佛法感動。
摳沙伽捐獻位於高賞比 (Kosambi)中的一座大寺院給僧團 (Sangha),好讓比丘們來到城裏時能有個安穩的住處。每次佛陀訪問高賞比時,都會住在這座「摳沙伽園」(Ghositarama,或譯「美音精舍」),其他比丘與聖者們也會在這裏落腳。
受到佛法的熏陶,沙瑪瓦帝決定擴大她的影響力。她最大的資產就是同情與慈悲,以此遍及一切眾生。她修習慈悲如此強烈,以致於佛陀稱她為「散播慈心第一」的在家女弟子。
摩犍提因憎恨佛陀而陷害沙瑪瓦帝
這個遍及一切的慈心,很快地就受到國王第二個妃子摩犍提的考驗,這個女人對所有與佛有關的事物都懷有強烈的敵意。幾年前,她的父親遇見佛陀,他認為這個英俊的沙門最有資格娶他的女兒,由於對比丘戒的無知,他將女兒獻給佛陀為妻。
摩犍提非常美麗,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伴侶,但佛陀卻以一首觀身不淨的偈婉謝這個提議。這首偈傷了摩犍提的虛榮心,卻對她的父母造成深遠的影響,因他們當下就證得不來果。摩犍提視佛陀對她的拒絕是一種人身侮辱,因此對祂恨之入骨,永遠無法釋懷。
之後父母帶她去見國王伍達亞那,國王對她一見鍾情,並娶她為妻。當他娶第三個妻子時,她還能接受,因為國王擁有很多妻子是當時的慣例。但沙瑪瓦帝成為佛陀的弟子,並讓宮中其他女人都皈依佛法,則是她無法容忍的。她對佛陀的憎恨,整個轉移到沙瑪瓦帝身上。
摩犍提的陰謀接二連三,她的聰穎都用在設想新的詭計上。首先她告訴國王,沙瑪瓦帝想謀殺他。但國王相當了解沙瑪瓦帝對一切眾生的大愛,因此並未認真考慮這項指控,他祇是隨便聽聽,且很快就幾乎忘了它。
接著,摩犍提命令她的一個女僕去散播佛陀與僧團在高賞比的謠言,如此一來也會中傷到沙瑪瓦帝。她在這件事情上比較成功,僧團受到一波無情的打擊,連阿難都建議佛陀與弟子們是否應該離城。佛陀微笑並說,比丘們的清淨梵行,在一周之內就能平息一切謠言。在國王都還來不及聽到謠言之前,它就已經沈寂了,摩犍提針對沙瑪瓦帝的第二次嘗試又失敗了。
一段時間之後,摩犍提特別挑了八隻雞送給國王,並建議沙瑪瓦帝應該親手殺雞與烹調。沙瑪瓦帝拒絕這麼做,因為她不願意殺生。由於國王知道她的慈悲,因此不以為忤,並接受她的決定。
以慈心渡化伍達亞那 (Udayana) 皈依佛陀
摩犍提接著又第四度設計傷害沙瑪瓦帝,在國王臨幸沙瑪瓦帝之前,將一條已經摘除毒囊的毒蛇藏在沙瑪瓦帝房中。當國王發現毒蛇時,一切證據都指向沙瑪瓦帝。他怒不可遏,順手拿起弓箭射向沙瑪瓦帝,但經由她慈心的力量,這枝箭被彈回,沒有造成任何傷害。他的憎恨無法影響她對他的關愛,它就像個無形的防護罩一樣保護她的生命。
當伍達亞那恢復平靜,並看見他的箭無法傷害沙瑪瓦帝的奇蹟時,他深受震撼。他乞求她的原諒,並更加相信她的正直與忠實,且對給予她這種力量的教法很有興趣。
就在此時,著名的賓頭盧‧頗羅墮誓(Pindola Bharadvaja)比丘來住在摳沙伽園。國王去拜訪他,並和他討論佛法。他問,年輕比丘們為何喜悅地過獨身生活,賓頭盧解釋,根據佛陀的建議,他們藉由視女人為自己的母親、姐妹與女兒而做到這點。開示結束後,國王很感動,因此皈依佛陀,成為在家弟子。
沙瑪瓦帝思維「法」的奇妙與業力的複雜,從一件事到另一件:她以貧窮難民的身分來到高賞比(Kosambi) ;然後被分發食物者收容;接著財政大臣收她為養女;然後她成為國王的妻子;她的侍女帶給她佛法;她成為佛弟子與入流者。接著,她將佛法傳給宮中所有女人,然後是繼父財政大臣摳沙伽,最後則是國王。實相多麼不可思議啊! 如此思維之後,她對一切眾生散發慈念,希望他們快樂與平安。
國王下定決心要練習控制自己的火爆脾氣,並降伏貪與嗔。他和沙瑪瓦帝談話,在這方面對他很有幫助。事情逐漸發展成當他和沙瑪瓦帝在一起時,變得完全沒有性慾。他了解她深邃的心靈,並視她為姐妹與朋友,而非愛人。雖然他對其他妻子仍有性慾,但他願意成全沙瑪瓦帝在解脫道上的修行。她很快就證得一來果,並愈來愈接近不來果,那是那個時代許多在家人可能達到的目標。
沙瑪瓦帝遭到火噬的前因
妃子摩犍提暫停她的攻擊一段時間,但仍持續構思如何報復沙瑪瓦帝。在深思熟慮後,她和一些提供狡詐與譭謗意見的親戚們想出一個計劃。她打算放火燒掉整個後宮,並假裝成是一場意外。這個計謀經過精心策劃,摩犍提事發前就先出城,如此她才不會成為嫌犯。
結果這場大火烈燄沖天,將整座木造宮殿燒個清光。所有住在裏面的女人都被燒死,包括沙瑪瓦帝在內。這個不幸的消息很快就傳遍全城,所有人都議論紛紛。幾個出家不久的比丘也受到不安情緒的影響,在托缽結束後去找佛陀,詢問這些以沙瑪瓦帝為首的在家女弟子會轉生何處。
佛陀安撫他們激動的心,並以一個簡短的回答來轉移他們的好奇心:
比丘們! 在這些女人當中,有些人是入流者,有些人是一來者,有些人則是不來者,她們當中沒有人在去世時,是未證得聖果的。
佛陀在此提到「法」的前三果——入流、一來與不來,這些弟子都不會轉生到人間以下,且都會安穩地趨入完全解脫的最後目標。這是她們生死輪迴的關鍵,佛陀並未詳述。
稍晚,當比丘們在討論這些虔誠弟子竟然遭此橫死,實在太不公平時,佛陀向他們解釋,這些女人會經歷此事,是因為她們多生以前犯下的共業。有一世,沙瑪瓦帝身為巴拉納西國的皇后,她和侍女們一起去洗澡,由於感到寒冷,因此她下令焚燒一片樹林以取暖。
但起火之後,她才發現有個獨覺佛坐在林中寂然不動,雖然他並未受到傷害,但女人們不知道此事,她們擔心生火取暖的事曝光之後會受到指責。因此,沙瑪瓦帝竟心生歹念,將油澆在這位入定沙門的身上,想燒死他以便湮滅證據。雖然這個計劃沒有成功,但試圖謀殺的惡業已經造成,並在此世結成果報。
慈愛之心不會為火所燒
佛陀說修慈的最大好處之一,是火、毒藥與武器都無法傷害修行者。這意思應該被理解為,在慈心的籠罩下,散發這項特質者不可能受到傷害,例如沙瑪瓦帝所示現,國王的箭無法射到她。但在其他時候(即無慈心時候),修行者則是有破綻的。沙瑪瓦帝已經成為不來者,因此沒有貪、嗔與身見,被火所燒的祇是身體,而非她的內心。她柔軟而光明的心,充滿慈愛,不可能被火所燒與攻擊。
很少看到聖弟子會被謀殺,或佛陀會受到謀殺的威脅,同樣很少看到的是,慈心圓滿與不來者會遭到橫死。無論如何,這三種人(即入流者、一來者、不來者)有個共通的特點——他們的心不可能再受到這樣暴行的影響。
沙瑪瓦帝臨終的遺言是:「即使具備佛智,也不太容易確定,在無始輪迴中我們的身體會被火燒幾次。因此,請勿放逸!」 受到這些話的激勵,宮女們都專注於苦受的禪修,並因而獲得清淨之道與果。
針對發生在高賞比的悲劇,佛陀對比丘們說出下述這段勉勵偈:
世間乃妄執而有,
惟顯現其可能性。
愚者妄執其所得,
身陷無明黑暗中,
它似顯現為恆常;
於見道者乃空無。
摩犍提被凌遲處死
國王伍達亞那 (Udayana) 對於沙瑪瓦帝之死傷心欲絕,並且一直推想犯下這項滔天大罪的主謀者可能是誰,最後研判這人一定是摩犍提。他不想直接質問她,因為他知道她一定會否認。因此想了一個計策。
他對大臣們說:「在此之前我一直都很憂慮,因為沙瑪瓦帝一直想找機會殺死我,如今我終於可以高枕無憂了。」大臣們問國王,誰可能做這件事。「祇有真正愛我的人。」國王回答。摩犍提當時就站在附近,聽到這句話時,她立即站出來驕傲地承認,這場火以及沙瑪瓦帝與宮女之死都是她一人所為。國王於是說,他會為此好好報答她與她所有的親戚。當集合她的所有親戚時,國王命令當眾燒死他們,然後挖土滅屍。他以屠殺的罪名處決摩犍提,這原本是他的職責,但忿怒卻讓他變本加厲地尋求報復。他以最殘酷的方式將她凌遲處死,然而這也祇是她未來地獄果報的前戲而已,之後她必須在生死輪迴中流浪很久、很久。
「安住慈心第一」的在家女弟子
國王伍達亞那很快地就後悔他殘酷的報復行為,他一再看見沙瑪瓦帝的臉出現在面前,充滿對眾生的慈愛,即使對她的敵人也一樣。他覺得自己的暴怒,已使他們兩人離得更遠,甚至比她死亡時更糟。他開始逐步練習控制脾氣,並熱心遵從佛陀的教導。
那時,沙瑪瓦帝已轉生到淨居天,她將在此達到涅槃,而無須再從那個世界回來人間。這兩位皇后的生死輪迴範例,讓我們可以清楚看見愛與恨的不同結果。當有一天比丘們在討論誰生與誰死時,佛陀說摩犍提雖生猶死,而沙瑪瓦帝則雖死實生。然後祂說出這些偈:
不放逸乃無死道,
放逸為死亡之道。
不放逸者無死亡;
放逸者經常死亡。
因此智者視此為:
不放逸之差別處,
於不放逸得喜樂,
住於聖者境界中。
持續安住正念中,
精進修習不放逸,
發願達到涅槃果,
最勝解脫安穩處。
佛陀宣佈沙瑪瓦帝是在家女弟子中「安住慈心第一」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