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花女皇后 瑪莉迦

简繁转换 - 简体

 

在佛世時,沙瓦提城 (Savatthi) 有個製作花鬘團體領袖的女兒,她美麗、聰明又大方,是父親喜悅的泉源,名叫瑪莉迦 (Mallika,古譯:摩利迦 )。

賣花女成為巴謝那地王的皇后
她剛滿十六歲時的某一天,和一羣女伴到公共花園遊玩,籃子裏帶著三份發酵米作為午餐。當她出城時,一羣沙門正好要進城托缽乞食。其中一人相貌莊嚴出眾,令她深受感動,遂將籃中所有食物供養祂。

那位偉大的沙門即是佛陀——正自覺者,祂讓她將食物放入缽中。在不知供養對象是誰的情況下,瑪莉迦頂禮祂的雙足之後,便歡喜地繼續往前走。佛陀笑了,阿難相當清楚佛陀絕對不會無緣無故地微笑,便問祂原因。佛陀回答,這女孩今天就會得到布施的利益,成為高沙喇國的皇后。

這聽起來很難令人相信,高沙喇國的國王怎麼會拔擢一個低下種姓的女人擔任皇后呢? 在那個時代的印度,有著嚴格的種姓制度,此事似乎不太可能。

統理恆河流域的巴拉納西與高沙喇國者是巴謝那地王(Pasenadi),他是當時最有權勢的君主。那時他正和鄰國馬嘎塔 (Magadha) 弒父的阿迦答沙都王 (Ajatasattu) 作戰,後者打了一場勝仗,巴謝那地王被迫撤退。當他騎馬返回首都時,於進城之前聽到一個女孩在花園裏唱歌。那是瑪莉迦,她因為遇見光輝的聖者而唱著悅耳的歌聲。

國王被歌舞吸引而進入花園。瑪莉迦看到這位陌生的武士並未跑開,反而走近,牽著馬的韁繩,筆直凝視國王的眼睛。他問她是否已結婚,她回答沒有。因此他便下馬,把頭靠在她的膝上,讓她安慰他戰場的失意。在恢復精神之後,他讓她上馬坐在後面,帶她回她父母家。晚上他派遣一組盛裝的隊伍來迎接她進宮,作為他的妻子與皇后。

從那時起,她便受到巴謝那地王的鍾愛,她被賜予許多忠僕,而她的美麗讓她像女神般莊嚴。之後全國都知道,她因為簡單的布施,而獲得全國最高的地位,眾人都對她留下仁慈與慷慨的好印象。無論她到哪裏,人們都會歡呼:「那是布施佛陀的瑪莉迦皇后。」

向佛陀請法,皈依三寶
在成為皇后之後,她很快便去拜訪佛陀,請祂為她澄清一些心中的疑惑:為甚麼有的女人美麗、富裕又很有權力;有的美麗,但貧窮與無權;有的雖醜陋,但富裕而有權;而有的則醜陋、貧窮又無權。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看到這些差異,但一般人總是接受命運、遺傳與機會等陳腔濫調,瑪莉迦皇后想更深入了解,因為她相信事情不會無故發生。

佛陀向她詳細解釋,每個地方人民的特質與生活條件,都反映了他們前世行為的道德本質美麗是源自於忍耐與和善;財富是源自於布施;權力則是源自於不嫉妒別人的成功,反而還隨喜讚歎。曾修習這三種美德者,呈現出來便成了他們的「命運」,那通常是這三者的綜合體。同時俱足這三種特質者很少。

瑪莉迦聽完這段開示之後,便決心要一直善待她的臣民,永遠不責罵他們;要布施一切比丘、婆羅門與窮人;並且永遠不嫉妒任何快樂的人。佛陀談話結束之後,她便皈依三寶,一直到死都是個忠實的弟子

慷慨、和善的妻子
瑪莉迦不祇藉由經常施食顯示她的慷慨大度,她還為僧團蓋了一座以黑檀木裝潢的大型講堂,作為討論法義之用。

她展現完美妻子的五種和善特質,服侍他的丈夫:總是比他早起,總是比他晚睡,總是遵從他的命令,總是保持謙虛,並且祇使用和氣語言愛心。甚至連比丘們在討論戒德時,都稱讚她的慈善。

不久之後,她也證明她沒有嫉妒心。國王決定再娶一個妻子,他帶佛陀的一個堂妹回家作為第二個妃子。雖然一般人都說女人無法容許對手踏入她的家門,但瑪莉迦卻對這個妃子毫無惡意。兩個女人在宮中和平、和諧地共處,即使這名妃子後來生了兒子,而瑪莉迦皇后卻祇有一個女兒,她也毫不嫉妒。

當國王抱怨她生女兒時,佛陀卻對他說,如果女子聰明、正直、大方與忠實,則她勝過男子。她可能會成為偉大君王的妻子,並生出轉輪聖王。事實上,這個女兒婆夷利 (Vajiri) 公主長大後,果真成為馬嘎塔國的皇后。

巴謝那地王的十六個噩夢
在瑪莉迦成為忠實的在家佛弟子之後,她也使丈夫歸向佛法。事情發生的經過如下:
有一晚,國王接連作了十六個噩夢,夢中他聽到四種可怕而難以理解的聲音:「如、餵、非、哎。」 他半夜醒來,感到非常害怕,起身坐直,一直顫抖到天亮。

翌日,當婆羅門祭司問他是否睡得安穩時,他描述當晚的恐怖,並問他們應該如何做才能對抗這種不祥的事。眾婆羅門說,他必須大舉祭祀以安撫惡靈,國王因為害怕而同意這個建議。

眾婆羅門很高興,心想舉辦祭祀一定能從中獲益,於是便趕緊展開準備工作。他們蓋了一個祭壇,許多動物被綁在柱子上作為供品。為了更有效力,他們還需要四個人作為犧牲,這些人被綁在柱子上等待處決。

當瑪莉迦知道這件事時,她問國王為何眾婆羅門興高采烈並滿懷期待地趕工。國王回答,她對他不夠關心,因此不知道他的苦悶。於是告訴她那個噩夢,瑪莉迦問他是否問過第一與最佳的梵志——人天中第一與婆羅門中最佳的佛陀,有關於這個夢的意義。於是,巴謝那地王決定去揭達林精舍聽取佛陀的建議。

他向佛陀說出夢境,並詢問會發生甚麼事。「沒事,」佛陀回答,並向他解釋此夢的意義。祂說,這十六個夢是預言,顯示世間的生活情況會愈來愈敗壞,因為國王們的道德愈來愈鬆弛。在禪定的片刻中,巴謝那地王能看到一些未來會發生的事,因為他是個關心人民福祉的君王。

他所聽到的四個聲音,屬於四個住在沙瓦提城 (Savatthi)專門誘惑已婚女人的人。她們因為所做的壞事,都已墮入地獄,溺沒在熱火爐中三萬年,愈接近爐火,痛苦便愈難以接受。在另一個三萬年,她們在熱火爐中緩慢上升,如今已接近邊緣,她們終於可以再次呼吸到人間的空氣。

她們每個人都想說一首偈,但因為惡業沈重而開不了口,甚至連痛苦的歎息聲也發不出來,因為她們已失去說話的能力太久了。這四首偈分別是以「如、餵、非、哎」開始,佛陀認出它們是:

如:
如糞生活吾等過,
不請自來莫奈何。
雖然已經歷許多,
全非吾等之所願。

餵:
餵,終點已近嗎?
雖已經過六萬年;
在此地獄惡道中,
折磨永無喘息時。

非:
非,終點非已近。
啊,願它快結束!
終點仍然不可見。
此地誰曾造罪業,
自作自受為吾等。

哎:
哎,若能離此地,
使我自己升人間,
吾將仁慈與持戒,
並且造廣大善事。

國王聽完這些解釋之後,對慈悲皇后的請求心有所感。他大赦囚犯與畜生,並下令拆除祭壇。

請佛陀派比丘至宮中說法
後來成為虔誠佛陀弟子的國王,有一天又去拜訪佛陀時,遇見一個睿智而博學的在家人。國王問他是否可以每天教導兩位皇后與其他宮中仕女佛法。對方回答,來自佛陀的教法,祇有出家弟子才能傳給女人。

國王了解此事,便請求佛陀准許一位比丘來教導,佛陀於是派遣阿難達 (Ananda) 尊者擔任這項工作。瑪莉迦皇后雖未曾受過教育,卻輕易地學會了,而佛陀的堂妹——王子的母親瓦薩拔咖提亞(Vasabhakhattiya,古譯:婆娑婆卡提雅)王妃卻不專心,因此難以學會。

暗示佛陀制戒不許比丘水中嬉戲
有一天,國王夫婦從宮廷俯視河中,看見一羣佛教比丘在水中嬉戲。國王略帶責備地對瑪莉迦皇后說:「那些在水中嬉戲者應該都是阿羅漢。」 這些人素有「十七羣比丘」的稱謂,他們都很年輕並且戒行良好。瑪莉迦回答,她祇能如此解釋,可能佛陀並未制定洗澡的相關規定,或者這些比丘不熟悉它們,因為他們並不在經常誦持的戒律中。

兩人都同意這樣會給在家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且如果那些增上修行者,像世俗凡夫般放縱自己在水中嬉戲享樂,對於那些修行還未穩固的比丘也不好。

但巴謝那地(Pasenadi)王並不想詆譭那些比丘的名聲,他祇想給佛陀一個暗示,好讓祂制定一條清楚的戒律。他想到要送一份特別的禮物給佛陀,由那些比丘代轉,當他們轉交禮物時,佛陀問他們是在甚麼場合遇見國王。他們據實以告,於是佛陀制定了一條對應的規定。

最愛的人是自己
有一天國王和皇后站在宮中的陽台上俯視土地,他問她在這世上是否愛過任何人勝過她自己。他預期她會說是他,因為他自認是賜予她崇高名聲與財富的人。

她雖然愛他,但仍忠實地回答,她不曾愛過任何人勝過她自己。然後她想知道他怎麼想,便問國王他愛過任何人——可能是她——勝過他自己嗎? 然而,國王也必須承認,他最愛的還是自己。他去找佛陀詢問此事,他想知道聖者會如何思考此事。

佛陀證實他們的說法,但從中引申出慈悲與非暴力的一課:
用心遍巡各角落,
無處親愛勝自己,
他人亦最愛自己;
故自愛不應害他。

痛苦源自於貪愛
有一天,一個人來找佛陀,他因為喪失獨子而心痛欲絕,吃不下飯,也無法工作。他非常沮喪,所有時間都在墓地哭喊:「我的愛兒,你在哪裏? 我的愛兒,你在哪裏?」

佛陀為他上了嚴酷的一課:「那些親愛的人,帶來憂、悲、苦、惱與失望」——痛苦源自於貪愛。雖然他自己的經驗支持佛陀的話,這個人卻憎恨這句箴言並氣憤地離開。這段談話後來傳到國王那裏,他問妻子悲傷是否真的來自於愛。「大王! 如果佛陀如此說,那麼它就是。」她忠實地回答。

國王抗議她像弟子對待導師般,接受佛陀的每一句話。於是她派使者去找佛陀,詢問報道是否屬實,並想獲得進一步的細節。佛陀證實它,並給了一個更完整的解釋。

但瑪莉迦並未將佛陀的回答直接傳給國王,她用了一個間接的方法。她問國王是否愛女兒、妃子、王子、她自己與王國,他當然承認這五者是他最親近與深愛的。瑪莉迦便繼續探問,如果這五者發生甚麼事,難道他不會感到憂、悲、苦、惱與失望?因為它們都是來自於愛。

於是國王了解了,且知道佛陀的智慧有多麼深廣,能洞見一切事物:「很好,瑪莉迦! 繼續尊敬他。」 國王起身,偏袒右肩,朝世尊所在的方向禮拜三次,並三稱:「禮敬世尊、阿羅漢、正自覺者!」

巴謝那地王夫婦的前世
但他們的生活並非一直都那麼平順。有一天,兩人對於皇后的職責起了一次爭執,國王因為某個原因對她很生氣,並刻意地忽視她。當佛陀翌日到宮中接受供養時,祂問起以前總是在場的皇后。

巴謝那地王皺了皺眉說:「她怎麼了? 她因為名氣太大而發瘋了。」 佛陀回答,是他自己提拔她到今日的地位,因此他應該與她和解。國王有些不情願地召喚她前來,佛陀於是稱讚和睦之福,而他們也盡釋前嫌。

然而,之後他們之間又發生一次摩擦,國王再次對她視若無睹,假裝她不存在。當佛陀知道此事時,祂問起她,巴謝那地王說她被好運沖昏了頭。佛陀立即提起他們前世的一件事,兩人原是一對天界的恩愛夫妻,有一晚因為河水氾濫而被迫分開,他們為這個無可挽回的夜晚感到惋惜,那在他們的千年壽命中是無可取代的。他們餘生都不曾再分開過,且一直以這次分離為警惕,因此他們的快樂才能一直持續到生命結束。國王聽到這個故事很感動,便主動和皇后和好。於是瑪莉迦對佛陀說出這首偈:
歡喜聆聽汝言語,
為利吾等而宣說;
汝之談話掃吾憂,
祝長壽賜喜沙門!

第三次,佛陀說這對王室夫妻的前世,當時巴謝那地王是王子,瑪莉迦是他的妻子。王子罹患麻風病,必須宣佈放棄王位,他決定退隱山林,避免自己成為任何人的負擔。然而妻子不願拋下他,她竭盡心力地陪伴、照顧他。她捨棄無憂無慮的富貴生活,而選擇忠於別人避之惟恐不及的丈夫。

透過她戒德的力量,終於使他恢復健康。國王登基之後,她理所當然成為皇后,但他很快就忘了她,終日沈迷於聲色之中。一直到別人提醒他皇后的美德時,才幡然醒悟,請求她的原諒,從此他們一直過著和諧與正直的生活。

瑪莉迦死後墮入地獄
瑪莉迦在這一世中祇犯過一次惡業,後來導致她轉生惡道。有一次,當她洗完澡在弄乾身體時,她的寵物狗從後面撲上來騎在她身上。她並未將狗趕走,而讓牠繼續。國王從打開的窗戶瞥見這件異乎尋常的事,為此責罵瑪莉迦。然而皇后不承認她的罪,而堅持自己的無辜,並一直要國王相信是他看走了眼。

瑪莉迦死後,她的兩種罪過——與狗性接觸,以及說謊試圖為自己開罪——為她帶來惡果,使她墮入地獄。然而,這個惡報祇持續七天,之後瑪莉迦的大福報便取而代之。她去世時,巴謝那地王正在聆聽佛陀開示,訊息傳到他耳中,令他深受打擊。即使佛陀提醒他,世上沒有任何事能逃得過老與死,也無法安撫他的悲傷。

瑪莉迦轉生都西答天
他「由愛生悲」的貪著如此強烈,使他每天都去找佛陀,詢問妻子未來的命運。如果他必須失去她而獨活於世,那麼至少他想知道她轉世的情形。

但佛陀接連七天,都透過有趣與動人的佛法開示引開他的問題,直到第七天,佛陀才回答他的問題,說瑪莉迦已轉生到都西答天 (Tusita) ——「喜樂之天」。

為了不增加國王的悲傷,他並未提到瑪莉迦在地獄的七天。雖然她在那裏祇是短暫逗留,但我們由此可看出,瑪莉迦在世時尚未證得入流果,因為入流者不會轉生三惡道。然而,這次地獄的痛苦經驗,加上她對佛法的了解,一定已讓瑪莉迦的入流果迅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