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授予
羅睺羅之安般法
(與四無量心)

简繁转换 - 简体
 

寧波車在1992年12月6日開示
1994年10月寧波車在法國中心複述
2014年9月8日(約二十二年後)上載網頁

引言
你們說除了已學習九接(節)佛風外,也想修習安般法,這是可以的。羅雲尊者就是受學安般法門而獲得大成就的。

內容
正言:
這個法門說起來比較容易,但其實一點也不簡單。首先,讀一小段經文給大家聽聽,好讓你們能對這個法門有點初步瞭解:
在閒靜無人騷擾之地,正身正意,結跏趺坐,沒有雜念之想,繫意鼻頭,
「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
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
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
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
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
有時有息亦復知有,又時無息亦復知無。
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
一切順乎自然,一切息知而不執著,如此則無愁憂、惱亂之想,並獲大果報,得甘露法味。」

緣起:
上述經文祇需幾分鐘便讀完了,但是練起來,就算坐一小時也不見得有如何的進步! 為甚麼呢? 未說原因前,先談談安般法門的緣起:

1. 此法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傳授予羅雲(羅睺羅)尊者的。
2. 一天,進食時間一到,佛陀便著衣持缽,帶著羅雲尊者進入舍衛城分衛托缽化緣。當時,佛陀告訴走在右後方的羅雲尊者,要他觀修“色、痛、想、行、識皆為無常”。
3. 羅雲尊者反覆思維,是何因緣佛陀在途中如此教誨? 有甚麼原因? 看來此刻不應入城乞食,應返回自己的處所。
4. 羅雲尊者返回祇桓精舍後,來到一棵樹下,端正身心,結跏趺坐,一心觀修色無常,念痛、想、行、識無常。此時佛陀於食後,行經羅雲尊者打坐的地方,佛陀開示他應當修習安般法門,如此就可將所有的愁憂、煩惱除盡;再修行不淨觀,所有貪欲也都能消除。
5. 佛陀再對羅雲尊者開示:「修此安般之法,要加上慈悲喜捨之心才可。
-修心,行慈心,嗔恚皆除盡。
-修心,行悲心,害心皆除盡。
-修心,行喜心,嫉妒心皆除盡。
-修心,行捨心,驕慢皆除盡。」    
佛陀教導羅雲尊者後便離開,獨自返回靜室。
6. 羅雲尊者反覆思量:如何修安般法(並以四無量心作為配合),除去愁憂,無有諸想? 因參不透這新學的法門,於是羅雲尊者即下座,前往佛陀的住所。頂禮佛陀後,便向佛陀求法,請佛陀傳授如何修習安般法門,讓他能獲大果報,得甘露法味。
7. 佛陀讚歎羅雲尊者能來佛前求問此重大的修行問題,於是吩咐他留心諦聽,並好好思量。之後,便將修持「安般法」的訣竅全盤傳授予羅雲尊者。
   
結果:
1. 羅雲尊者返回安陀園,在一樹下結跏趺坐,一心精修安般法門,剎那欲心得到解脫,生起了殊勝的覺受。
2. 再「有覺、有觀,念持喜安」,便證入了初禪。
3. 之後「有覺、有觀息,內自歡喜,專其一心,進入無覺、無觀,三昧念喜」,入於二禪。
4. 接著「無復喜念,自守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護喜念」,入於三禪。
5. 繼而「苦樂已滅,無復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入於四禪。
6. 至此,羅雲尊者以這三昧,心變得清淨無穢,一切煩惱諸心結都化解,身體柔軟。得宿命智,憶知自己如何來,如何去,亦知過去無數劫眾生事;得他心智,知一切眾生的心意;得天眼智,縱觀六道各類眾生的一切善惡行業。所有欲漏、有漏、無明漏,俱得解脫,獲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更不受後有,成阿羅漢。
7. 羅雲尊者修行成就後,來到佛陀住所,禮拜感激恩師,並匯報了自己的修行成果。佛陀對眾比丘宣告說:「諸阿羅漢皆不能與羅雲相等,我聲聞弟子中,持禁戒第一者,當推羅雲。」

眾弟子異口同聲講出他們各自的修坐感受說:「每天修坐一小時,都已經三個月了,的確也不見有多少進步。為甚麼呢? 重點在那裏呢? 關鍵在那裏呢?
寧波車微笑著說:「喔! 就是嘛,一開始時我就講過“說起來比較容易,但其實一點也不簡單”。正是“說時容易做時難,做時容易相應難”。可惜今天時間不夠,待下次你們再提問時,我才進一步闡明吧!」

 

參考資料: 錄自原經文【增壹阿含經】「安般品」第十七之一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缽,將羅雲入舍衛城分衛。爾時,世尊右旋顧謂羅雲:「汝今當觀色為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 色為無常。」 世尊告曰:「羅雲! 痛、想、行、識皆悉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 痛、想、行、識皆為無常。」

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此有何因緣,今方向城分衛,又在道路,何故世尊而面告誨我? 今宜當還歸所在,不應入城乞食。」

爾時,尊者羅雲即中道還到祇桓精舍,持衣缽,詣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專精一心,念色無常,念痛、想、行、識無常。爾時,世尊於舍衛城乞食已,食後在祇桓精舍而自經行,漸漸至羅雲所。到已,告羅雲曰:「汝當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憂之想皆當除盡。汝今復當修行惡露不淨想,所有貪欲盡當除滅。汝今,羅雲! 當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嗔恚皆當除盡。汝今,羅雲! 當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當除盡。汝今,羅雲! 當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心皆當除盡。汝今,羅雲! 當行護心,已行護心,所有驕慢悉當除盡。」 

爾時,世尊向羅雲便說此偈:
「莫數起著想,恆當自順法;
 如此智之士,名稱則流佈。
 與人執炬明,壞於大闇冥;
 天龍戴奉敬,敬奉師長尊。」

是時,羅雲比丘復以此偈報世尊曰:
「我不起著想,恆復順於法;
 如此智之士,則能奉師長。」

爾時,世尊作是教敕已,便捨而去,還詣靜室。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

是時,羅雲即從坐起,便往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世尊曰:「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世尊告曰:「善哉! 善哉! 羅雲! 汝乃能於如來前而獅子吼,問如此義:『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汝今,羅雲! 諦聽! 諦聽! 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 對曰:「如是,世尊!」

爾時,尊者羅雲從世尊受教。世尊告曰:「於是,羅雲! 若有比丘樂於閒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異念,繫意鼻頭,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又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爾時,世尊俱足與羅雲說微妙法已,羅雲即從坐起,禮佛足,繞三匝而去。往詣安陀園,在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餘念,繫心鼻頭,出息長亦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有時無息亦復知無。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維,欲心便得解脫,無復眾惡。有覺、有觀,念持喜安,遊於初禪。有覺、有觀息,內自歡喜,專其一心,無覺、無觀,三昧念喜,遊於二禪。無復喜念,自守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護喜念,遊於三禪。彼苦樂已滅,無復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於四禪。 

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塵穢,身體柔軟,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識宿命無數劫事。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萬生、數十萬生,成劫、敗劫,無數成劫、無數敗劫,億載不可計,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樂,壽命長短,彼終生此,此終生彼。

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亦無諸結。亦知眾生所起之心,彼復以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所行、所造,如實知之。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誹謗賢聖,行邪見,造邪見行,身壞命終,入地獄中。或復眾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恆行正見、造正見行,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所行、所造,如實知之。復更施意,成盡漏心,彼觀此苦,如實知之。復觀苦集,亦知苦盡,亦知苦出要,如實知之。

彼以作是觀,欲漏心得解脫,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尊者羅雲便成阿羅漢。 

是時,尊者羅雲已成阿羅漢,便從坐起,更整衣服,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所求已得,諸漏除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得阿羅漢者,無有與羅雲等也。論有漏盡,亦是羅雲比丘。論持禁戒者,亦是羅雲比丘。所以然者,諸過去如來、等正覺,亦有此羅雲比丘。欲言佛子,亦是羅雲比丘,親從佛生,法之上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謂羅雲比丘是。」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俱足禁戒法,諸根亦成就;
 漸漸當逮得,一切結使盡。」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