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路流傳
   仁者樂山觀天下
一個人最高級的修行慎獨

简繁转换 - 简体

 

《禮記‧大學》有言:「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何為慎獨?
宋代學人陸九淵說:「慎獨即不自欺。」
宋人袁采也云,慎獨即「處世當無愧於心」。
慎獨,一言以蔽之,於他人,是坦蕩;於自己,則是心安;於上蒼,是敬畏

 
 

一個表裏如一的人,不管是人前還是人後,做人前後一致,做事光明坦蕩,少有猜疑顧忌,多是肯定表揚,自己心中綠意盎然,扶持他人步步花開。

一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
能慎獨,則內省不疚

人是有多面性的,受社會性的影響,每個人都有一副乃至多副面具。「人前教授,人後禽獸」,有高尚的一面,也有卑劣的一面;有時高貴尊雅,有時則俗不可耐。

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惻隱之心」、有「羞惡之心」、有「辭讓之心」、有「是非之心」(分別為「仁」、「義」、「禮」、「智」的源頭,孟子稱這四個源頭為「四端」),否則,與禽獸無異。
所以,人之為人,一定要做好個人的修身養性。
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別以為做的事別人不知道,正所謂「三神知之」,天知(天神)、地知(地神)、自知(元神/靈魂)。

所以,為了找到自己內心的寧靜,越是在無人監督的時候,越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到謹慎從事,就越能夠接近自我完善的思想境界,至少做到:上無愧於天、下無愧於地、中無愧於心。

為人父母的都知道,小孩子是沒有多少自我控制能力的,有無父母看管,孩子作業的完成時間和質量是完全不同的。

依此類推,成年人同樣如此,因為惰性是人類的共性,誰都想偷懶,誰都想走捷徑
對外,主要面對他人,與外人交流博弈;獨處,人主要面對自己,與內心赤膊相見。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如果缺乏監督,少了壓力,解決問題的時間和質量都會大打折扣

但一個懂得慎獨者絕不會因外境、外物、外人的變化而變化,因為他經得住風浪,守得了初心

 

所以,能慎獨之人,是一個戰勝了自己的人,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行

老子《道德經》言:「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能自勝,才稱得上真正的強大。

這樣的人,面對世間的欲望滾滾命運的榮辱沈浮人生的成敗得失都能守得住自己,約束得住行為,也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定和富足

所以,惟有內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修好身、守住心人生才能圓滿和安寧

 
慎獨是一個人最高級的修行
 
參考資料:
本網頁
> 智慧廣場
>>
修養和捨我
心靈的品級
   
> 智慧廣場
>> 佳文
>>>
自我教育 (標題表第二頁)
改造自己 (標題表第二頁)
千古奇文 與君同賞 (標題表第三頁)
   
佛教金剛乘慈善基金會 http://www.vajrayanacf.org.hk
> 智慧寶庫
>> 小小問題
>>> 97. 何謂「常自省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