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修或是先修

简繁转换 - 简体

 

寧波車在1993年4月10日開示
2003年3月9日(約十年後)由法國芮師兄代寧波車複述
2014年8月28日(再約十一年後)上載網頁

導言
佛教的宗派分有禪宗、天台宗、淨土宗、密宗等等,而密宗是提倡由生活(日常)中起修,即修密而不離開生活,以自身所學所知的佛法,貫徹運用在生活中並圓融地處理世務(即我常說的佛法不離世間法也),然後順乎自然,跳出世俗的層次,這是學密宗的基本原則

內容

1. 所謂從生活中起修,是先修身,然後修心。能修好身體的氣、脈、明點,然後才能制服那顆有如脫韁野馬、跳踉猿猴的妄心。
2. 如果「心」不專一,又難修氣、脈、明點,所以這是一個難題,簡直是個極矛盾的大難題! 應該先修身或先修心? 這問題好比是先有蛋才有雞,或是先有雞才有蛋? 又好比先修理汽車讓它能開動,或是先教導司機學懂駕駛?
3. 由此,密宗祖師從個人實踐修行中,編制出一套先後次第的程序(或者全部一起同步進行):
  a) 先給一個「本尊」讓行者以此作為觀想的對境,使其能學習集中意念。
  b) 修氣脈的過程需要高度的意念集中,這已經在前階段之觀修本尊時,好好鍛鍊了穩健的基礎。
  c) 修氣脈已見成績時,有了小成就,就可以連「氣脈」加「明點」一齊修,這個階段是學習運用氣脈。
  d) 最後專修「明點」,即有「大圓滿」、「大手印」的修法,這是一層層次第的修法。
4. 氣、脈、明點都修到有相當成就時,就應轉為集中修「心」,如此才能容易水到渠成。
5. 當修到氣脈至某一階段,就會影響心理,即是心靈開始淨化,如此才不容易受到妄境的「污染」。

總結
如果修成氣脈「明點」,此行者便可以說是脫胎換骨,心理及生理都跟世俗不同,他一樣依塵世生活,而其層次已超越世俗了。

如果不修心,祇一味集中修法,固然能得到「修法」的加持福德,如榮華富貴、妻財子祿、長壽遂意等等這類低層次的利益。但由於行者的心未能得到轉化,故自然而然就會缺乏清淨心的功德力,如此便阻礙了其修練的進度。所以必須脫離「法」的束縛,解除法執,然後才能認識宇宙的本體。當然,話又說回來,若連法也不修,更遑論去修心了;因為不修法,便沒有儀規,正是「無規矩不能成方圓」,眾生那顆野馬猿猴般的妄心失去了繩韁,心猿意馬就無法降伏,終究成了狂慧佛家所推崇的般若智慧

例如學武之人若祇集中精練拳式、銳練劍招,而不明達修養仁義禮智之心,此類學武的人,其本人是一種悲劇,從而對別人亦產生另一種悲劇;自己認為凡事都能以一己之勇武去解決問題,欠缺仁義禮智之心來處理事情。就如時下社會的普遍現象,雙方爭執「初而口角,繼而動武」,有武術根底的一方,即使沒有利器在手,往往也能令到對方身受重創甚至殞命,自己更須面對法律的控訴。具仁義禮智之心的人如同擁有一位“守護者”在身旁,他會全力協助你克服仇怨、魯莽、衝動及拯救你免於跌入種種無可自拔的禍殃深淵。同樣,行者窮其一生的精力祇一味集中修法、唸咒,卻不明達修心的重要性、必要性,這亦會演變成一種悲劇。命終時,各種幻境由妄心相繼浮現,誘發行者的貪、嗔意念,冷不防便剎那間依此而墮入三惡道。又或命終後,行者才發現自己盡其一生修行,所累積到的都祇是流轉世間之福德資糧,也沒有那預期的「成就本尊、超出三界、了脫生死、永脫輪迴」所需之功德力,如此豈不可悲

再者,眾生於六道輪迴中的浮沈昇降,以至修行人於證果成就上的階位差異,全都取決於「一心」的淨染。如蓮師云:「上生三善道、脫離輪迴,抑或成佛,全賴心之“覺”與
“迷”。」可見修心才是治根之本,所以說那又如何能輕視、敷衍修心的必要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