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之「幸福」與修行上之「成就

简繁转换 - 简体

 

寧波車在1993年12月19日開示
2003年2月23日(約十年後)由法國勵師兄代寧波車複述
2014年9月8日(再約十一年後)上載網頁

引子(1)

生命的過程就像是一條路,不是「目的地」。
幸福是在沿路上發現的,並不在路的盡頭;幸福的時機,就在當下此刻,並非明天朝早。
如果要等待幸福的來臨,必定將會失望一生,因為幸福必須要在生命的旅程中去掌握、去體驗。
     
內容(1)
修行的過程亦像是條「路」,並不是「目的地」
成就是沿著修行道路中發現的,並不在路的盡頭;成就的契機就在當下此時,並非明天朝早
如果要等待成就的來臨,終究將會失望一生,因為成就必須在實踐修行的旅程中去親身領會、體驗
     
引子(2)
我們大多數人都錯過了獲得幸福或感覺到幸福的機會,原因是我們不自覺地陷入兩種錯誤的觀念:
1. 把幸福定下一個目標時間
  我們常聽到人說:「待我讀完書之後,我便如何如何;到我找到工作之後,我會怎樣怎樣;等我結婚之後,我又會怎樣怎樣…等等。又或者我升級之後,我將會有如何的安排;等我離了婚之後,我會如何打算;當我晉升為經理之後,我會…。當股票升值之後,我就會……等等。」 諸如此類的“未來”計劃目標。
  可是,到了那個「時候」的來臨,也不見得有想像中的幸福
2. 以為幸福不易獲得
  大部分人沒有把握幸福的時刻,其實身之所至,幸福與否,始終同行。本身之所作所為,其盡心程度,足以影響個人幸福(禍福)。
  幸福是在生命的旅途中隨時可以取得、享受、體驗
     

以上兩種錯誤的觀念,使我們將幸福看得太遙遠或以為得之不易,因而忽略了「此時」、「此刻」、「此地」(即壇城/曼茶羅)當下圍繞著我們身邊點滴的快樂,即是幸福的湧泉。此外,我們錯認幸福是需要在一種特定的“時間”、“場合”、“形式”中才能獲得,其實不然,祇要我們能懂得珍惜、感恩,一點一滴都是快樂,時刻都會感受到幸福

內容(2)
說了那麼多,我想帶出甚麼呢? 就是我們大都錯過了獲得修持密宗成就的機會,原因是我們亦不自覺地陷入兩種錯誤的知見,或者是兩個所知障

1. 把成就定下一個目標時間
  通常我們聽到很多修行人(或者是同門)說:「到我學完四加行之後,又如何如何;等我學到護摩大法之後,我會怎樣怎樣;等我做了上師之後,我又會如何如何度眾生…等等。又或者等我看完這些經書之後,我又會如何如何的有智慧(卻忘記了消化、理解經文);我讀了這些書之後,我又會如何如何的比別人機靈、聰穎。」
  可是,到了那個「時候」的來臨,你遇到生活上之外境,也不見得你有想像中的「成就」。(因你表現出小氣、粗暴、貪婪、嫉忌、計謀、虛偽…等等)
2. 以為成就不易獲得
  大部分修行人視獲得成就是虛無飄渺遙不可及的夢,其實「成就」一直都在你身邊,就祇等待緣分讓上師替你將成就揭出來、就祇等待時機讓上師將成就與你合一個人本身之所作所為,其盡心(發心、菩提心)程度足以影響個人的成就。有因必有果,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以上兩種錯誤的觀念,使我們將「成就」看得太遠而缺乏動機、動力去修行,或以為得之不易而形成修行態度得過且過、懶散懈怠,因而忽略了「此時」、「此刻」、「此地」圍繞在我們身邊的點滴成就。這些點滴成就,是上師每一天、每一刻、每一情境,用身行言教,以不同形式之教化、指導、啟發,漸漸為我們堆積起完美的心靈、完善的言行,幫助我們淨化內心世界、提昇靈性,從而趨向至善的佛性、邁向究竟的佛果我們能看通、瞭解、開悟、珍惜、感恩,便知道上師是一點一滴地將成就滴在我們心中滴在我們腦海深層意識之中

結論:

返回日常生活中,究竟怎樣才算是「幸福」? 這是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個人幸福其實不是摸不著(即是可感覺得到的),祇是人之欲望無窮,得一想二,得寸進尺,有十萬想百萬。一般人都具有幸福的元素,例如:健康、平安、自由、溫飽、安居…等等。在任何一個社會裏(除了極權國家),大多數人都享有這些幸福。你看,傻子、乞丐住在天橋底下,他們有時也會露出真摯的笑容(有時做人若能帶點阿Q精神,會減去很多不必要的精神壓力)。然而,「真正懂得」享受幸福又有幾人呢?
  健康的人,並不重視健康,有些以縱慾來折磨自己(以為慾樂能帶來幸福)。
  自由生活的人,並不重視自由,反之,到處惹事生非(錯認為所欲為是幸福)。
  等到健康出現問題了,自由也被削落了(例如入獄坐牢),那時才知道甚麼是「幸福」!
反觀,在修行上,究竟怎樣才算有「成就」? 這也是很難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你禪定很好,但持咒之咒音有偏差、技巧有問題。你的持咒很有成就,可是你之戒律又多有缺失。你持守戒律很精嚴,戒神常在身邊了,但你又思想「執著」(固執)。又或者你已開悟,很有智慧(自以為有成就啦!),但你又恃才傲物而疏懶(不精進修持)。又或者你譯經很出名,但你又沒有時間出外度眾生。如果出外度眾生,度了很多人,但度眾生需要多方面的才能,要多方面即是要“多方便”,多方便即是“善巧方便”,運用善巧方便時,你就須要昧著自己的良心講話。又或者你於譯經、持戒、禪定、度眾等多方面都有成就,但你就不能立時使一個眾生脫離險境、困境、危難。所以,「成就」是難以定下一個標準的。對成就不要有「貪」念,貪各方面都要有成就。話說回來,若要每樣都有成就,你就必須依止一位你認為可依附之明師了。例如你開始有專修持咒之成就,然後再有修定之成就,跟著日常生活有戒律之成就。每一點一滴之成就都是由自己所依附之上師忘軀無私地扶助你,讓你的福德與智慧的資糧漸漸地累積起來
   
可惜縱觀時下的修行者,能懂得敬視上師如寶及珍惜其所傳之密法又有幾人? 而此類行者又豈能妄論「成就」?
修四加行的人,並不重視四加行。卻想這祇不過是一個過程或踏腳石,最重要的是上師法或本尊法。
修本尊法的人,並不重視本尊法。因為行者不依循本尊之願力而行,妄自尊大。
修上師法的人,並不覺得上師重要甚至輕視了上師,他們沒有能耐通過修學密宗而獲得成就的最大考驗──與師近者離師遠。因看起來他像我一樣,要食飯、睡覺、上廁、去街、修同樣的法…。
 
等到修了多年、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面對臨死前的一刻,才驚覺發現對於修持上師法有疑問、本尊法有問題、四加行也有問題,好像修持甚麼法都沒有相應,又或者回想幾十年前之所謂相應,可能祇算是小孩子之拖手仔拍拖(即是小兒科),想想都得啖笑。現在要面臨生死大事,想起就“有得震無得瞓”,那時才知道甚麼是「成就」,才真正明白《事師法五十頌》之「依師獲成就」此句金石良言了,那豈不是可悲可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