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修行中不要期望或期待甚麼,開悟在平常心中,在無思無慮之中才會成就。 | 
        
          | 2. | 沒有實踐真修行,這位修行人祇是道場的觀光客。 | 
        
          | 3. | 以修持的定力來控制我們起伏不定的情緒。 | 
        
          | 4. | 買假佛(神像)回來,修真佛(自己)出來,即是借假修真。 | 
        
          | 5. | 人是萬物之靈,但已經失去先天的本能,靈覺的心已經不存在了;所以必須經過修持的磨練,才能恢復本心。 | 
        
          | 6. | 從妄念回到正念,從不正常回到正常,就是修行。 | 
        
          | 7. | 一個人沒有正知見,人格又不健全,如何修行? | 
        
          | 8. | 一個人的修行過程有如燒陶,必須經過火候、歷練的時間而成。 | 
        
          | 9. | 把自己內外的問題點都找出來,解決它們,就是基本修行。 | 
        
          | 10. | 對別人好是應該,別人對我不好也是正常的。 | 
        
          | 11. |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 | 
        
          | 12. | 要常存“正”知“正”見,依“正”法而修,才能成“正”果,不要自己想出自己的一套來。 | 
        
          | 13. | 理念是行動的綱領、前進的指南,所以修行的理念要正確,才不致走錯路;否則「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 | 
        
          | 14. | 縱使個人業力現前,也不要改變修道的初衷。 | 
        
          | 15. | 眾生的心念是「有時起」,卻「無時停」。 | 
        
          | 16. | 心起了貪、嗔、癡、疑、慢,此五毒都是地獄之種子,使自己無法超越輪迴! | 
        
          | 17. | 不要讓妄念一直主宰著你、支配著你、控制著你,你要自覺才能幫助上師,你自己心都亂了,反而變成上師的包袱。 | 
        
          | 18. | 不是上天不愛你們,不是上師不愛你們,而是你們“意念”之頻率跟上天、上師都不一樣;所以修道至今也沒有甚麼感應。 | 
        
          | 19. | 心中常存感恩圖報的心,修道心就不會退轉了。 | 
        
          | 20. | 不怕一時的迷失,最怕永久的迷失! 不怕念起,祇怕覺遲。 | 
        
          | 21. | 沒有起伏的心就是「平」,沒有動盪的心就是「安」。用此沒有起伏的心、沒有動盪的心,便得到寧靜、清淨的心。 | 
        
          | 22. | 若經典太深不易懂、不易記,最簡單的修行可做三平四實>>> 平淡:心平如水,從絢爛歸於平淡,不求奢華,知足常樂,不要擁有最大的、
 最好的東西,把物質的享受降到最低。
 平常:無所求、無所得,勿想要成就甚麼,隨緣就好,平常心應對一切事情,
 “自在”最重要。
 平凡:最平凡普通的人,但卻做不平凡的事,佛、本尊在我心中,聖凡一體。
 老實 >>去修行
 踏實 >>去實踐
 誠實 >>去做事
 信實 >>去做人
 越平淡就越真實,全是自覺覺他;從平常中去成就,順其自然;在平凡中有高明,無形中具備。
 | 
        
          | 23. | 不能改變別人,先改變自己;與其羨慕別人,不如修養自己。 | 
        
          | 24. | 不能單單硬靠老師和前賢一直不停提攜點化,成就是全靠自己“精進”“行深”。 | 
        
          | 25. | 放下越多就是進步、就是精進;修行不是跟別人比,而是跟自己比。 | 
        
          | 26. | 真修實練,勝過理念的探討;否則淪為紙上談兵,得個“講”字。 | 
        
          | 27. | 來到人間沒有為佛、菩薩幫手辦事,或做有益於世道人心的工作,今生就是白來。 | 
        
          | 28. | 莫把歲月空蹉跎,常將“生死”掛心頭。 | 
        
          | 29. | 塵緣愈淡,心就愈清;塵緣愈重,心就愈亂。 | 
        
          | 30. | 受苦是了結業障,享受是消耗所積之福。 | 
        
          | 31. | 用愛自己的心去愛別人。 | 
        
          | 32. | 在心田中種下好的種子,才能結出好的果實。 | 
        
          | 33. | 拿他人做鏡子:看到優點,自我鞭策; 看到缺點,自我反省。
 | 
        
          | 34. | 有福的人往往「享」福,而忘了繼續「造」福。 | 
        
          | 35. | 習氣既然可以養成,當然也可以去除。 | 
        
          | 36. | 能救人的人就叫作菩薩;把握一日的付出,即是一日的菩薩。 | 
        
          | 37. | 多一次原諒人,就多造一次福,把心量放大,福就越大。 | 
        
          | 38. | 「是非」當教育、「讚美」當警惕、「嫌棄」當反省、「錯誤」當經驗。 | 
        
          | 39. | 對人要寬心,講話要細心。 | 
        
          | 40. | 能為別人服務,比被服務的人更有福。 | 
        
          | 41. | 發心要發在腳底,走得正、站得穩,不是發在嘴巴,祇說不做。 | 
        
          | 42. | 學會賺錢沒甚麼了不起,學會珍惜時間才了不起。 | 
        
          | 43. | 人生要有「目標」,但不要抱「目的」。 | 
        
          | 44. | 布施不一定要有錢,但一定要有心。 | 
        
          | 45. | 學佛不是為了消災解厄,而是要能學得身輕心安,遇事不亂,面對無常能勇於承擔。 | 
        
          | 46. | 開口傷神氣,動舌惹是非。 | 
        
          | 47. | 一個人會成功,關鍵不是被愛與否,而是能否自愛。 | 
        
          | 48. | 人生無常,不論何時何地,都要泰然面對終點。最重要的是,要做個清醒的人,不要迷茫。 | 
        
          | 49. | 要求完美,就要虛心接受別人的雕琢。 | 
        
          | 50. | 沒有孝敬父母的心,獲取佛心了不可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