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路流傳
50 條 佳 句 欲 罷 不 能

简繁转换 - 简体

1. 修行人是沒有自由的,他的「自由」是在心性的提昇、自在解脫、超越三界,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2. 修行本來就是要放下,心本清靜;若想擁有甚麼,那是人心、妄心,能否放下是關係著孽力的深淺、明理的程度、勇氣的作為。
3. 修行必須要有當下的覺悟,否則難以超生了死。因會被三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四相(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蔽障住了,那是很痛苦的。
4. 修行是向內看,祇看自己,不講是非。《六祖壇經》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5. 修行人要有超然於物外之理境,不要被自我意識、觀念、看法、執著所牽絆。
6. 修行要藉明理人情回到天理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不會苦。
7. 修行要做到「隨緣自在,隨處自在。」 要如何做到,就是要「隨緣放下,隨處放下。」 如何方能成就? 就是要有「明理、智慧及勇氣」,缺一不可。
8. 修行要做到:心不亂想、口不亂說、事不亂做、理不亂行,做事要踏實。
9. 修行是針對「人欲」來解決,藉著短暫的生命,去成就永恆的慧命。
10. 修行對信心、對願立要堅定,不可動搖。跟著自己的覺性修,不覺不悟就會造罪。
11. 生命是世間的無價之寶,也是成佛最寶貴的工具,而生命卻同時也是造孽的源頭,所以它可貴可賤。
12. “得”的後面是“失”,“利”的後面是“害”。
13. 能忍則能安!
14. 人生“惜福”,才能“幸福”。
15. 心無邪思,意無邪念,即常可自在;心正則邪不侵。
16. 吃“苦了苦”,苦盡甘來;享“福了福”,福盡悲來。
17. 求福壽不如求平安,平安即是添福壽。
18. 熱心易發,恆心難持。
19. 人最怕的是掩飾自己的錯誤,能夠當眾發露懺悔,才會常常自我警惕;也讓他人隨時來糾正自己的缺點,以走出正確的人生方向。
20. 愛心並不單指關懷人等有情的生命;它還包括了愛惜無情的物命。
21. 修行必須要有:大智、大仁、大勇、承擔、負責、劍及履及(按:履是“鞋”;“及”
是趕上。即是行動果決、快速)的心。
22. 修行是一種自然、隨緣、不執著的心而修。
23. 修行是靠內德來成就的,不培內德,行功無益。(按:內德是“仁、義、禮、智、信” )
24. 修行要先從自己的內心去改變,自己不改變,別人不可能改變。
25. 修行人如能時時懷抱感恩及懺悔的心,必然有成。
26. 修行要學天之無私、無為,而且都是當下的;對錯的當下自己要知道,並且要馬上懺悔改過。
27. 修行要有特色,如佛陀身邊有四位菩薩“觀音、文殊、普賢、地藏”,代表悲、智、行、願,更藉著祂們把佛法宣揚。請問你的特色在哪裏?
28. 修行人不以修「道」為主,修甚麼道! 道在自身,身外無道。
29. 修行要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自覺覺他的菩薩精神,生要為「道」,死亦為「道」。自覺是為了救世、渡化眾生,否則祇是自了漢而已,這樣的心,不能與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的心相契合。
30. 修行是在不放蕩也不太拘束的心境之下,保持一顆平常的心去行。
31. 人生的目的,不在於享受物欲,而是盡責任;人的責任,就是去付出。
32. 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與世無爭則世安。
33. 「命」,要自己用堅定的願心和恆心去轉化。
34. 要提起即要完全提起,要放下則要全心放下。
35.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從失敗中站起來。
36. 人生的富有不在物質,而在有愛心;所謂愛心,就是要懂愛護好自己的心,要不怕辛苦奉獻人羣。
37. 苦來要消受,若你的人生中有一百次的病痛,那麼,今天已痛過一次就祇剩九十九次了! 每痛一次就消一次孽。
38. 布施如播種,以歡喜心滋潤種子,才會發芽。
39. 面對惡言惡語,也是一種修行。
40. 做好事是本分事,並不是為求名,也不是為求利。
41. 修行是要真正去實踐,不光是用想、用研究的。
42. 修行過程當中,要將學習過的經典,隨時拿出來應用,激勵自己。如【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觀自在菩薩」、《六祖壇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等等,皆可當做座右銘。
43. 修行是要整治身心,是平常化、是持續性,需要很長時間,非一朝一夕即可成就的。
44. 修行是外緣輕,內在重;故要不受外緣牽動,看重「祂」、注重「祂」。(祂指自性)
45. 修行必須要有原則、有理想、有抱負。
46. 修行一定要有一段潛修期,摒除一切塵緣,才有可能成就。
47. 修行就是穩住當下每個念頭,若穩不住就生死相續。
48. 修行的殊勝在於行、住、坐、臥皆能修持,二六時中,常應常靜。(按:二六時,這是佛門的一句熟語,猶言一天到晚,整日整夜。中國古代用十二地支記晝夜十二時辰,晝夜各六個時辰,故稱「二六時」。)
49. 修行要把握當下,不要寄望將來,當下清靜就好。
50. 修行未能突破之原因:
一‧塵緣未了,牽腸掛肚。
二‧人道有虧,良心不安。
三‧明理不足,人情困擾。
四‧精進不力,退縮不前。
五‧沒有自證,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