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修行要了無牽掛,用一顆很單純的心來修,一有掛心,忐忑不安,修甚麼都沒有了。 | 
        
          | 2. | 修行就是穩住當下每一念,就是修心性。 | 
        
          | 3. | 修行要少理、少睬外在的事物,把「祂」列為首要,其他次要。(祂指自性) | 
        
          | 4. | 修行是在自覺覺他中,慢慢去成就,歷盡一切動心和忍性去成長。 | 
        
          | 5. | 修行要保持念念自覺,一念不覺就是「無明」。 | 
        
          | 6. | 修行無論是在家修行或出家修行,都要明白是要有安靜祥和的心靈。 | 
        
          | 7. | 修行為主,經典為輔。 | 
        
          | 8. | 修行是把多情的種子,化作無情的道業。 | 
        
          | 9. | 修行要盡心盡力,成果交給上天。 
 | 
        
          | 10. | 修行不要爭,知足常樂;不管是功勞、苦勞、疲勞,祇要來人間,人間就是「牢」。 | 
        
          | 11. | 要天下無災,必須社會祥和;要社會祥和,就要建立好家庭;好家庭出在自己本身。 | 
        
          | 12. | 祇有把握現在,能做甚麼事,即刻去做就是了。 既然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祇有“把握現在”才是最踏實的。
 | 
        
          | 13. | 人生幸福與否,並非取決於有沒有錢,而在於心中是否有愛。 | 
        
          | 14. | 人會迷失,是因心中有貪,其實衣食住行適用就好,簡單而踏實地生活,人生自會平安幸福。 | 
        
          | 15. | 日常保持平靜的心,待人接物用平常心,時時感到歡喜、自在,這就是修行。 | 
        
          | 16. | 世間若無苦難,怎能覺悟人生是苦而要求解脫? 所有苦難,都是使我們慧命增長的道糧。 | 
        
          | 17. | 當人誇讚時,不覺得高興,祇認為是應該做的;而受人辱罵時,也不會生氣。如此不起心動念、不動不靜,就是“平常心”。 | 
        
          | 18. | 人們常要求別人要對自己好,順自己的意;否則就埋怨、氣憤,生氣/憤怒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就是煩惱的來源。 | 
        
          | 19. | 現在的社會甚麼都不缺,就缺「愛心」,以致許多人受欲念薰染,傾向自私暴戾而迷失自己。 | 
        
          | 20. | 不用害怕力量小,就怕不肯發心做。祇要有心,沒有甚麼事做不成! | 
        
          | 21. | 人事圓融,了無牽掛;隨順因緣,死時無懼,就是真正的了生脫死。 | 
        
          | 22. | 心若很靜,則境界明朗、事事分明,就知道何者當為,何者不該為。 | 
        
          | 23. | 天堂、地獄就在一個心念。 | 
        
          | 24. | 守好做人的本分、規矩,就是「戒」。 心中有戒就不會犯錯,不犯錯才能心安。
 | 
        
          | 25. | 平時下功夫去除心中的惡念,努力培養善念,把自己的心照顧好。 | 
        
          | 26. | 遺傳是業力的延續。 | 
        
          | 27. | 小心謹慎自己的心念,不起貪嗔癡慢疑,否則就落入魔道。魔祇對自己不疑而已(貢高我慢),對所有事物永遠都懷著疑心。魔最怕眾生認識自己是佛,魔最高興你迷失。 | 
        
          | 28. | 一念著境或離境就決定你的成就關鍵,【金剛經】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所以著一切諸相,那就是眾生。 | 
        
          | 29. | 真正的放下,妄念自然消除。 | 
        
          | 30. | 眾生是自性自度,佛不能度,度完全是靠自己;自己不改變,誰也沒辦法! | 
        
          | 31. | 縱使個人孽力現前,也不要改變修道的初衷。 | 
        
          | 32. | 道的殊勝是高到本來無一物,眾生卻低到擁有太多。 | 
        
          | 33. | 我們這個世界沒有極端的苦與樂,所以人間是最好修行的地方。 | 
        
          | 34. | 隨時都感到知足、平淡、無所求、無分別、無計較,內心自然就很快樂。 | 
        
          | 35. | 要全然接受真理,明白佛法,祇有覺者才能拯救世人,人沒有辦法救人(按:這“救人”是指拯救人的靈魂)。 | 
        
          | 36. | 道心常存,金線永在。(按:金線就是 ...;請向寧波車求問!) | 
        
          | 37. | 佛講“隨其住處恆安樂”。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故一切須忍辱,隨緣知足即可。 | 
        
          | 38. | 此時天災人禍、三災八難不斷,不要讓外在衝擊內在清靜,不要讓人心影響自性自在。 | 
        
          | 39. | 風箏逆風而直上,人遇逆境而突破。 | 
        
          | 40. | 跟著感覺走──到地獄;跟著明師走──到天堂。 | 
        
          | 41. | 眾生就是穩不住平淡、平常、平凡,才生出這麼多事端。 | 
        
          | 42. | 六萬年來的冰山(孽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融化的,需要靠持續的光和熱(光和熱是甚麼,由行者去領悟)。 | 
        
          | 43. | 凡事不一定都要自己經歷過才覺醒,那樣所付出的代價未免太大了,可以從別人身上得到教訓來自省內心。 | 
        
          | 44. | 受苦折磨當中,不可起心動念,不要怨天尤人。 | 
        
          | 45. | 把你的良心掏出來,佛國就是你的良心,佛國是良心所成就的。上天留下有良心的人,你昧著良心,就是不想回天,重新把良心拿出來,你就得救了! | 
        
          | 46. | 自覺力不強是孽力深重、執著,冥頑很深。要隨時起自覺心,提醒自己、鞭策自己,全部開放,真理就進入你的心中。 | 
        
          | 47. | 孽力要靠自己去化除,而孽力是不定時出現的,要靠自己時時用般若定力去消除。 | 
        
          | 48. | 一個人的命運程式是已經固定了,惟有修道才能破解程式,繼而去創造幸福真善美的人生。 | 
        
          | 49. | 用最大的精進力,撥開內心的烏雲(孽障),這才是真正的修士,才是寧波車的好徒兒,也不枉費寧波車千辛萬苦來人間興慈、布化、傳法的苦心。 | 
        
          | 50. | 今天就是藉小身(肉體)成就大身(法身),藉小宇宙(自身)成就大宇宙(虛空),成就永恆的智慧生命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