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沒有做好收心、觀照的工作,就是沒有在「修」。 | 
        
          | 2. | 人世間好「穴」很難找,如針灸要先找到穴的正確位置,才能下針。修行也是一樣,要先找到下手處,訪求明師便知。 | 
        
          | 3. | 要開悟見性:必須做到「一心一志,精進行深」,祇管修行。性、心、身皆達到平和的狀態。 | 
        
          | 4. | 人要知命安命,縱使在極端痛苦中也要修行。孔子曰:「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 5. | 古德云:「千日言教,不如一日修行。」 足見身體力行之重要。 | 
        
          | 6. | 法律看行為,修行看動機,因此小心謹慎你的念頭,就是修行的第一步。 | 
        
          | 7. | 神通難抵業力,修行佛法難抵內心的業識;內在的業識會致使人不受控的生起欲望,繼而去追求外在一切。故修行步步要踏實,一步一腳印。 | 
        
          | 8. | 修道至今為何沒有成就的原因: 一‧沒有真心
 二‧理念不清
 三‧外在誘因太多
 四‧意志不堅。
 | 
        
          | 9. | 修道不能依附任何事物或是人,人是假的;你要自己獨立,你要依附你自己;內在的「覺」要醒,即自覺,依附真理的自覺,「祂」才能成就你。 
 | 
        
          | 10. | 修道在一切處,平常心就瀟灑。心離境,放下即得解脫。 | 
        
          | 11. | 人格不健全,理念不正確,如何修道。 | 
        
          | 12. | 先淨化人心,否則淨土不會來。一心清淨,佛國才會來,要從「理」上行動。 | 
        
          | 13. | 日夜用功是不離日夜才算是功夫,接續的力量不可一時放鬆,如果不真誠精勤,這一切都沒有了。 | 
        
          | 14. | 迴光返照就是轉識成智。 | 
        
          | 15. | 一般人隨緣,就隨業流轉。修行人是外在隨緣,內在精進用功。 | 
        
          | 16. | 真正沒事做時,是輕鬆不起來的。 | 
        
          | 17. | 逆境、是非來臨時,心中要持一「寬」字。 | 
        
          | 18. | 問心無愧心最安,能夠付出、能助人救人,最是快樂。 | 
        
          | 19. | 想要轉凡夫而達聖人的境界,就要隨心教育。時時刻刻自我反省、自我警惕,舉手投足間要自我教育,戒除不好的習氣。 | 
        
          | 20. | 忘功不忘過,忘怨不忘恩。 | 
        
          | 21. | 造好事,不在於做多少,祇要應該做的,就要去做。 | 
        
          | 22. | 放下現在的煩惱,就是最大的解脫。 | 
        
          | 23. | 人生就是來來去去,身體的使用權要用得夠本,才不枉照顧身體一世,若為了這副身體而與人計較,又得到甚麼? | 
        
          | 24. | 信仰有智慧,生活有愛心。人生觀正確,才不會迷失,不會人云亦云,所言所行也就不會有錯誤。 | 
        
          | 25. | 一旦犯錯,就應該把心平靜下來,好好地冷靜思過並接受懲罰(果報),這才是真正懺悔的人生。 | 
        
          | 26. | 惟有掃除嗔心,修行慈忍,才能培養善根。 | 
        
          | 27. | 一切惟心造,祇要人人心存善念,人間就是淨土,清淨的景象就在周圍。 | 
        
          | 28. | 以簡單的道理與人相處,日子就會很好過。若太複雜,就會惹來滿心煩惱。 | 
        
          | 29. | 有感恩心的人,就是知足、善良的人;為人若無感恩心,就會視別人的給予是理所當然,而不知珍惜。 | 
        
          | 30. | 以歡喜心去做事,即使忙碌卻不感到辛苦,反而覺得甘甜。 | 
        
          | 31. | 肉體是意念的延伸,如果能控制意念,就能控制肉體的束縛。 | 
        
          | 32. | 趁現在有肉體的時候,自己還可以控制自己的心念,等將來歸空了以後,就沒辦法了,因為就隨業流轉於四生六道去了。 | 
        
          | 33. | 所謂「坐禪」是真人靜坐,行、住、坐、臥都不離自性。以後佛國來臨,人人樂在禪定中。 | 
        
          | 34. | 沒有明心見性,輪迴是冤枉的,生生世世都在生死輪迴之中。 | 
        
          | 35. | 要明心見性必須俱備三個條件: 一‧誠心
 二‧精進
 三‧願力
 | 
        
          | 36. | 想要擁有的時候,就是痛苦的開始。 | 
        
          | 37. | 內在的妄念,外在的情緣,如果都了了,六萬年來的孽障也就化除了。 | 
        
          | 38. | 一切的魔難,是成長的契機,不是墮落的因素。 | 
        
          | 39. | 道是完全靠自己去成就的,二六時中都能修才珍貴。 | 
        
          | 40. |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不論是六道中的那一道,都是心所塑造出來的,所以一切都靠自己去突破。 | 
        
          | 41. | 諸天仙佛、覺者把宇宙的真理告訴眾生,就是讓眾生恢復本來,所以常保持清淨,才能與真理感應。如果人心起了三毒,則與真理立刻中斷。 | 
        
          | 42. | 要生活健康、心靈富有,一定要有愛心啊! | 
        
          | 43. | 從事弘揚佛法工作就好像園丁種樹一樣,必須要有耐心、愛心,且必定要有「盡心盡力付出、完全不求回報」的無私喜捨之心。 | 
        
          | 44. | 行善及時,才能此生無憾。 | 
        
          | 45. | 人生「惜福」,才能「幸福」。 | 
        
          | 46. | 布施如播種,以歡喜心滋潤,種子才會發芽。 | 
        
          | 47. | 原諒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 
        
          | 48. | 「願」、「力」並行,才能滿「願」。 | 
        
          | 49. | 最平常的人最富有。 | 
        
          | 50. | 「慈悲喜捨」的真義,要在力行中才能有所領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