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路流傳
81名言

简繁转换 - 简体

1. 天堂和地獄都是用心和行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與地獄,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人生這段路並不長,但卻不好走,因此必須步步謹慎,切莫迷了路,走錯了方向。
一個人幾十年的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時間實在很少,再勤勞的人也祇可能做了三分之一而已。
人間壽命因為短暫,才更顯得珍貴。難得來一趟人間,應問是否為人間發揮了自己的良能,而不要一味求長壽。
佛陀的教育不祇教我們如何了生脫死,更教我們如何包容人、不與人計較。
2. 別人罵我,不諒解我,譭謗我,我反而應興起一分感謝的心理,感謝他們給我修行的境界。
被人磨而不叫痛,才算真正經得起「考驗」。
逆境的事,就是作為我們人生的燈塔。
在佛教中稱為「增上緣」,碰到逆境來,應心生感激,可遇不可求啊!
3. 先把自己的稜角磨圓,就不會處處碰到別人的尖角。
不是甚麼都不理就叫無爭,而是要與人合心、和氣、互愛、協力。
能縮小自己、放大心胸、包容一切、尊重別人,別人也一定會來尊重你、接受你。
要別人適應自己,不如自己先去適應別人。
最幸福的人就是能寬容與悲憫一切眾生的人。
退一步、讓一步來成全別人,即是修養,即是修行。
把氣憤的心境轉換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轉換為愛,如此,這個世間將更臻完美。
4. 有感恩就有感動,有感動就有一股推動的力量。
要感恩逆境現前,讓我們有增加毅力和勇氣的好機會。
感恩身體健康,能夠發揮人身良能;感恩在多災多難的時代,能夠天天平安。
知福才懂感恩,感恩才會付出。
用感恩的心送走過去,用虔誠的心迎接未來。
5. 我們不但要感恩,更要努力發揮愛的良能。
成長不祇在於身體、年齡,最重要的是智慧、對他人的感恩和尊敬,以及對社會付出的愛。
要培養出一份清淨無染的愛。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就不會有煩惱。
要談情,就必須談長情──覺悟的情;要說愛,就必須說大愛──解脫的愛。
與其以私情擁抱一個人,不如用大愛擁抱蒼生,活出自己亮麗的人生!
緣盡了,就俐俐落落、灑脫自在地離開──心不貪戀。
淨化人心,必須帶動人人轉私情為大愛,轉私欲為喜捨之心。
用不分別的心去愛每一個人,就是平等。
博愛就是從私愛當中把它昇華成大愛,愛每一個眾生,因為眾生都是原佛子。
因為多了「大愛」和「感恩」兩根筋,所以我們能「為所應為」,而非「為所欲為」。
6. 愛是人間的一分力量,但是祇有愛還不夠,必須還要有個「忍」──忍辱、忍讓、忍耐,能忍則能安。
忍不是最高的境界,能夠達到看開忍,則會覺得一切逆境都是很自然的事。
縮小欲念,擴大愛心,就能過得快樂、自在。
有形的物質給別人,無形的福氣給自己。
多付出一分愛、多說一句安慰的話,就是在他人心中種下一個善緣。
7. 切勿因身外的瑣事,使自己陷入如地獄般痛苦的深淵裏面,要急流勇退。
每天的瑣碎事務都是活生生的【大藏經】。
財、色、名、食、睡是墮入地獄的五條根;因為這五種惡習,常常引誘人們墮落。
為自己找藉口的人永遠不會進步。
「皈」是反黑歸白、捨棄黑暗投向光明之意。
有些人沒信佛以前不信有天堂地獄,一直為貪圖欲念享受,造作很多損人不利己的事。一旦信了佛,又迷於有天堂地獄而貪圖功德,這二者都是「迷」。
8. 人間好話,要如海綿遇水牢牢吸住;世間是非,要如水泥地般堅固,水過則乾。
邊學邊看,看別人也看自己,才能修正好自己的心態。
盡人事、聽天命,不要把「難」放在心裏。人要克服難,不要被難克服了。
改變自己是自救,影響別人是救人。
遇到困境就打退堂鼓,這種心態,會影響之前所發的善念和願力。
9. 遺失現在,就會後悔過去。
做人踏實,才能穩定自在。
做事踏實,心就穩;心穩,路就穩。
成長需要時間,祇有腳踏實地、循序漸進地努力,才有收穫;做任何事,都不能妄想一步登天。
對自己有信心,才能成就一切功德。
用自己的毅力、信心和勇氣去抵抗誘惑。
上天公平的對待每一個人,祂不會讓你太好,也不會太壞,所以要知足。
10. 每一粒小小的種子,都可能長成一棵結實纍纍的大樹。
心田要多播善的種子,多一粒善的種子,就可減少一枝雜草。土地不耕種,雜草必叢生。所以,行善要日日行、時時行、不斷去行。哪怕祇是舉手投足,也要存一分善念。
受人欺壓,不斷想著要報復,就是在心田上種下一顆惡種子,會造成冤冤相報的惡果。
學佛最重要的是結好緣,不論年齡大小,對每個人都要一樣的恭敬、尊重。
11. 世界不會因為少了誰就無法運轉;但是,如果不能善用時間好好做事,辜負的是自己的生命。
過去生帶來的業種,就如醫學上所稱的基因;人的體質、思想、性情,都是受業種影響。
業力就是一般人所說的命運,雖然無形,力量卻非常強大;因此要多造善業,莫做惡孽。
不斷追求物質享受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求不得是苦,得到了還不知足,痛苦將永無止境。
痛快! 痛快! 讓自己的痛苦快快過去,孽障也就被心境轉了過去。
12. 行善要即時,功德要持續。如燒開水一般,未燒開之前千萬不要停熄火候,否則重來就太費事了。
再好的機會、福報,如不能把握因緣,就會稍縱即逝!
健康平安時,正是行善的好機會。多做多得,福慧雙修;少做多失,福慧雙休。
布施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一分虔誠的愛心。
造好事並不是為求名,也不是為求功德;抱著「盡本分」的心去造好事,才是真正的好事、才是至誠無私的善事。
好事要大家一起造,才有力量互相感動。
善業凝聚就不會有天災、人禍,沒有天災人禍,家家才能幸福。
13. 自我意識強烈的人,不會去關心別人,祇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思考一切,祇注意自己私意,一意孤行,非修道人也。自我意識太強,支配了我們的行為,內心無所依附,所以變成對外在的依賴與執著。
貪、嗔、癡三者,以癡最為嚴重,犯了貪、嗔自己清楚皆可改,由大轉小、轉無,惟獨愚癡自己不知,執著自己的觀念看法,必藉大善知識的啟發,接受其教化,才有可能轉癡為慧。
幻影就像電視螢幕一樣,一旦執著於某種幻象時,就如同插上電源,幻影便立刻顯現。
14. 人是業力所形成的,要從內心深處著手才能改變一個人,修行入於心才有成就。
不好的習氣就像病毒感染心靈,會嚴重折傷慧命。
人生如舞臺。「定」孽來時,會演出令人料想不到的另一齣戲。
煩惱就像一條毒蛇睡在人的心中,一觸動它,蛇就會咬人。
心存善念時,頭腦會產生好的荷爾蒙,能排除癌細胞;心存惡念時,則分泌有毒的荷爾蒙。
15. 神通難抵內在的孽力,必須要用自己的定力、般若去化除。
人生要踏實,要有定力,不要怕壓力;人生如果沒壓力,表示這個人已經沒有價值。
果報有正報和依報。「依報」是眾生業力相同,共同生長在同一種族和國家;「正報」是依個人業力而定,生長於各個不同家庭環境,形成貧與富、美與醜、智與愚種種類型差別的形態。
死是生的開頭,生是死的起點。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本來就同在一個循環中。
16. 整個宇宙就是佛,星球就是祂的細胞,人是祂細胞中的細菌,細菌病了要治療,嚴重的要開刀,所以佛(意表因果律)根據人的孽種子訂下開刀日,把不好的割掉,重新恢復健康。
人不能解脫是因為不能融入佛的脈動裏面,才不得解脫。
人的自約能力很弱,必須要依靠佛法、大善知識,不要依靠任何一個人。
過去宿孽所帶來的孽障,如能以歡喜心去接受,就可以重孽輕受。
17. 妄念現前,就是給魔鬼留空間。
不要讓人心有迴旋的空間,不要讓魔鬼在心中留有餘地。
真正的禪,是在日常生活中不起煩惱妄想。
人自身的煩惱,比身外的冤家更厲害! 因此,應該常常警惕自己,莫讓良知睡著了。良知一旦睡著,則殺、盜、淫、妄等種種罪孽都會發生。
煩惱就是魔,消除煩惱、克服魔障,才能在菩薩道上輕安自在,在修行上功德圓滿。
阻礙他人走正路,或破壞他人發善心、造善事的人,就叫做「魔」。外魔不可怕,最怕的是內心的魔──自己內心起了擾亂,不僅障礙他人,也障礙自己。
過去是雜念,未來是妄想;把握現在,做就對了。
持心端正,佛心生起,心魔自破。
18. 平常「靜」時沒有下工夫,「動」時就沒有資糧,那祇是吃憨菜,終其一生都如此,簡直是天地的廢人。
日常生活中待人處事都能祥和寧靜,就是修行。
眾生的佛性皆與佛平等,祇是凡夫的心地黑暗,被自己的無明遮蔽障礙而已,所以心美看甚麼都美。
以清淨的智慧、靜寂的心來觀世間相,才能分辨出人生該走的路、該做的事。
19. 凡夫受命運所操縱,而聖人卻能掌控支配自己的命運。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雖說因果分明,過去的已經過去了,但未來的仍可以改變。
心志堅毅的人,勇於挑戰生命中的磨練──不受「命運」左右,反而以「運命」成就人生。
真正的聖人,既強又柔。他的強是柔中帶剛、剛中帶柔;柔能調服眾生,剛能堅強己志。
人活在人間已經忘記了自己的使命與責任,失去了自主的能力,內在的佛性不能發揮廣大的智慧。其實,生死本來就掌握在自己,從「無」的來,由「無」的回去。
20. 立地藏王菩薩的願、發觀世音菩薩的心,用願力、愛心打造充滿希望的未來。
菩薩的人格,必須由我們自己來完成。
欲成就菩薩道業,必須擁有不畏心勞、不懼身苦的精神毅力,勇往直前,方能達到。
佛教徒應俱足運動家的精神,祇要肯精進,一定可以到達終點──佛的境界。
佛陀的願是為眾人,凡夫的願是為私我。
 
 
21. 信佛而不學佛,就是迷信;拜佛而不學佛,就是愚行。
學佛所注重的不祇是理論、學問,還要能實踐地身體力行。
學佛是為眾生而學佛,做人是為世道而做人。
苦行不能成道,明心見性才能成道。
念念從心起,心在哪裏? 不識本心,如何修? 盲修瞎練!《壇經》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明師即是指出本心所在之人。
22. 學佛要從人事中做起,無法在人與人之間練出善解的功夫,做人就不能圓融。
能設身處地為別人想,就是一個善解人意的人。
今生自我的觀念、執著很難改變,更何況是六萬年來的孽力(按:六萬年是表示一個舉例);所以要經常保持心中的光明,才不會與孽力相感,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化除孽識、孽力了。
話要講得恰到好處,多一句、少一句都不好。
少說一句錯失機會,多說一句敗壞事情。
在因緣當中了因緣,在痛苦折磨當中了孽障。
命是無定論、不可理解的,但自己的願心卻能決定命。
23.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智慧是從人與事之間磨練出來的,若逃避現實,離開人與事,便無從產生智慧。
懂得帶人雖然很重要,曉得如何去配合人,才是真的了不起。
與身邊的人都不能心牽心,又如何去牽遠方人的心? 同一個中心都不能同心協力,那又如何去度眾生!
合心才能協力,協力才有大力。「眾志和合」,所願必成!
「協」力就是三個人同一心力。
在團體中,必須耐煩、耐磨;能夠解開心結、打開心胸,團體才會進步。
在團體工作中,要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才能發揮「和合」的力量。
一個人做錯事是難免的,但一再說「錯」話──說謊、搬弄是非、花言巧語,就不可原諒了。
被人指正,當「感恩地接受」;見人有錯,則「尊重地提醒」。
若能相互幫忙,彼此就是對方的活菩薩。
24. 每天面對人事物,要不斷調和自心,懺悔改進過去的錯誤,從現在起好好修持。
自我批判的認錯心理,是人格昇華的階梯。
心中有錯誤的想法而尚未犯罪時,最好先趕緊懺悔,讓心時時保持清淨舒暢。
切莫貪得無厭,讓心地垃圾堆積如山。
生命會隨時日消減,慧命卻要與日俱增,做一個善惡分明的人,不讓煩惱污染清淨的心。
25. 多造一件好事,就多放下一個煩惱。
心裏有煩惱糾纏,自己就是苦難眾生。
真正的苦,不在於物質的短缺,而是在於心念的思維。
是非要以智慧過濾,照顧好自己的慧命,不受聒噪的是非雜音損傷。
平靜的心能生智慧,在善解中得身輕心安、解脫自在。
遺失身外財物並不可惜,可悲的是遺失了內心的寶藏卻還無知覺;人人本有清淨純真的佛性,祇因煩惱無明而遮蔽了珍貴的寶藏。
得到不要得意,失去不要失意,一切不要在意,你就能隨「遇」而安了!
26. 因為付出無所求,所以無所爭。
肯付出心力為別人服務的人,因抱持義務的精神,而能心甘情願、任勞任怨;儘管再怎麼忙碌,心中也會感到無限快樂和喜悅。
從信仰中啟發悲心,從發心中承擔責任,從奉獻中實現理想,從誠懇中執行任務,從謙卑中廣結善緣。
團體裏每個人都像細砂,或許微不足道,但都很重要,因為這些細砂讓世界變得更美;但是我們心中的無明如果沒有挑掉,就無法變成柔細的砂。
善用佛法,身體力行,活在當下,就能打開心靈的困頓。
一切的法,用來修心;一切的物質,用來生活。任何物質祇要能發揮用途,就該心滿意足。
27. 心歡喜就不怕身心苦。菩薩遊戲人間,所謂的「遊戲」就是放下煩惱,用心做事。
發好願,說好話,造好事,是累積福業;凡事感恩,放下種種煩惱、埋怨、憂愁,就是成長智慧。
發心行菩薩道教化眾生,使不仁慈的人起慈悲心,使嫉妒的人起歡喜心,使慳貪的人起布施心,甚至使造十惡孽的人也能悔改、行十善法,這樣的發心和行持就是菩薩!
人生無常,一天能平安就是一天的福;在平安中應該惜福,並為人羣多造福。
28. 慧命成長,在於能力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捨不祇是身外物的捨,還包括所有的煩惱、無明,都應捨去。
捨貪,才能布施;捨嗔,才能結好緣;捨癡,才能開智慧。
有智慧的人才能勇於捨,身體力行才能做到捨。
布施有三種:給衣食欠缺的人物資,給恐懼不安的人安寧,給心靈空虛的人智慧。
生命所擁有的都是煩惱,慧命所擁有的則是菩薩道上的資糧,這才是真富有。
29. 不要輕視自己的一分力量,要影響天地,先從改變自己的心地開始。
善念多,穩定的力量就大;惡念多,世間的動亂就多。
人們不以為意,一點一滴破壞自然,日積月累下,演變成大地的大災難。
心和、氣和,天地萬物自然順暢,當下即人間淨土。
愚癡、無明帶來爭端,衝突引發災禍;和氣、互愛帶來祥和,平安創造幸福。
人禍起於人心險惡,惟有愛的力量才能穩定人心,撫平仇恨。
觀世間苦難而付出的同時,也要提起智慧的毅力,否則容易陷入悲痛的情境無法自拔。
福慧平行是菩薩道的基礎。
30. 天災難以抗拒,必定要有敬天畏地的心,事先做好防範。
敬天畏地並非疑神疑鬼,而是深明因果,以智慧尊重大自然。
敬畏天地,深明因果,自然會照顧好自己的心,調整好自己的行為。
體悟不祇是「知道」而已,心境寧靜時,生命與大地融成一體,沒有小我的念頭,心無一物,能在剎那間體會天地宇宙的真理。
因果,因是細微的種子,果卻是纍纍的果實;因此務必謹慎地種下每一顆種子。
31. 人生的際遇操縱在自己的思想、觀念和作為上,應運用智慧轉變自己的命運,好好撰寫人生劇本,此即運命。
以寬廣的歡喜心,接受過去所寫的人生劇本。
人生如夢如戲。令人煩惱的是,我們經常讓夢凌亂得不由自主,迷迷茫茫地拿錯劇本演錯戲。理出一個明明朗朗的好夢,人生才有價值。
心地的無明草,祇有自己能除掉,沒有人可以代勞。
日常生活中任何一個動作,任何一個心念,都是人生劇本的內容,所以要照顧好自己的心。
把握人生正確的方向,才能編出好劇本,演出成功的好角色。
32. 事物因人心之分而有美醜、好壞之別,世間沒有絕對的公平,重要的是心要知足。
在貧困中不難過自卑,能安分樂道;在富裕中不驕傲自滿,能以禮待人。
這個時代富有的人最貧窮,貧窮的人最富有。富有的人就像犯人在牢籠中爭霸,被枷鎖綁住而不自覺。
錢會害人,錢也會救人;要好好利用錢去救人,不要被錢所利用。
貪字不小心就寫成了貧,貪心不足,心靈貧困的人生真是苦不堪言!
有些人雖然生活貧困,卻富有愛心、充滿人情味,所以感覺觸目所及都是親切可愛的臉孔,所聽到的也是充滿人情味的聲音,生活得非常快樂充實,這就是「貧中之富」的人。
33. 不知珍視現在,一味追憶過去,這是空虛無益的雜念;若迷失現在,祇想追尋未來,更是遙不可及的妄想。最平淡的日子,心裏最安定。
貧者因物質匱乏而苦,富者則因心靈空虛而苦。貧者千方百計追求物質,所以極其煩惱;富者則擔心失去已擁有的,而無法輕安自在。
有錢的人苦,沒錢的人也苦;閒的人苦,忙的人也苦。祇有知足的人不苦。
因為沒有患得之心,所以沒有患失之苦。
人生越簡單越快樂,越單純越幸福。
一生的罪與福,都是人自作的。最可怕的是人,最可愛的也是人。
君子為目標,小人為目的。
人生的快樂是苦中作樂,是短暫的,電光火石而已。而修行寧靜的快樂,那才是永恆的。
34. 對身心毫無成長的消費,就是浪費。
吃飽沒事做的人,固然不快樂;忙著應酬、打麻將、觀光旅遊,一副「無所事事忙」的人,在飽樂之餘的疲倦與空虛,又何嘗稱得上快樂?
物質富有、地位崇高,都是空虛的架構;真正的富有是心的富有──富有愛、富有慈悲。真正的動力是心力,擁有這份愛心動力作基礎,還有甚麼不能改、不能引導的呢?
35. 平常無所事事,讓時間空過,人生就會在懈怠,睡眠中慢慢的墮落,良知良能也就這樣睡了一輩子──如此的生命,祇能叫做「睡中人」。
若能善用智慧,集中精神與心力,把時間當作鑽石般珍惜、精勤不懈,則世間沒有不能完成的事;若把時間當作泥土一樣揮灑,好逸惡勞,將一事無成,拖累社會。
身若一無所有,則心一無掛礙──沒有得失的牽絆、沒有物質的積累,心靈自然沒有掛礙。這是聖者安住的境界,也是學佛者所求的境界。
36. 在佛國世界,祇要稍存一點人心、七情六欲,你就住不下去了,你將被摒除於淨土之外了。
消除心靈災難的方法,即時時注意自我的起心動念。
提到「用心」,很多人往往祇用心在別人身上,少了自我觀照反而變成多心。
處事太過理性,就會失去情份;太過慈悲,又會偏護,惟有智慧是中道。
37. 佛陀的教育要受用,而非利用。
願傚法佛陀的精神,學做大農夫;耕耘天下眾生心田,化荒蕪成大福田。
祇為賺錢而學習,那是不尊重自己,把自己變成賺錢的工具。
空口說空話就是戲論。比如有些人口才很好,談起話來頭頭是道,法也講得很好,但卻不能拿來應用,這就是戲論。把佛法當道理來研究,祇說而不能行也是戲論。
佛陀常教導我們:要安分守己,守住清淨無為的心,讓心時時寂靜。心靜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過著和樂的日子。
修習佛法並非學聰明,而是要開智慧。智慧由定而生,若能心專念一,從事入理,即能產生智慧。
38. 在人羣中能時時歡喜無煩惱,就是智慧;在精進中心不離道,就是分秒不空過。
歡喜笑、快樂吃、健康做、安心睡。
愛人與被愛都是幸福的。但是這份愛必須「清淨無雜染」──付出者無所求,接受者不貪婪;施與受者都無煩惱,彼此皆自在。
不要以為天天做事,就沒有修行;心無煩惱地做事,就能得到智慧,也是修行的一種。
「心無煩惱」就容易「明心見性」。
39. 平時心存好意,將生命往正確的方向運作,遇到困厄必能逢凶化吉,因為一善破千災。
孽是自己造的,不要盲目地以為花錢可以消災,真心懺悔才能改善命運。
學佛不是求佛,災靠自己消,福靠自己造。
怎樣才能消孽、消災? 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歡喜接受所面臨的一切,過一分鐘即消一分災。凡事都得靠自己,福要自己造,孽要自己了,而非求佛消災解厄。
40. 心如明鏡。雖然外在景物不斷轉變,但鏡面卻不轉動,此即境轉而心不轉。若心隨境動轉不息,則人我是非皆成紛擾,不能自己。
要學得「平常心」。一個人若有平常心,則無論遇到任何環境及挫折,都能真正安然自在。瞭解世間的形象本就如此,自然不會害怕惶恐或憂愁苦惱。
學佛必須遵守佛陀教育我們的三個原則:戒、定、慧。戒是生活行動的宗旨,用來教誡我們不造壞事;行為不發生差錯,心就有定力,精神就會統一,如此就可產生智慧。
 
 
41. 不要刻意放生,而讓捕獵的人多了造孽的機會;即使隨緣放生,也要考慮動物的存活率。
若盲目地捉放生靈,不僅顛倒是非,甚至會「害生」。
將放生的心態轉為護生,才是真正的尊重生命。
種樹不忘護樹,放生不如護生。
戒殺生,並以智慧護生、放生,才是真正的尊重生命。
有病的人我們幫他醫療,有急難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及時伸出援手,這些功德比放生還要大。
42. 善是利益,惡是損害。一念之非即種惡因,一念之是即得善果。
不輕小善,點點滴滴匯聚,就可以給人最實質的幫助。
螢火蟲雖小,飛在黑暗之處也會閃閃發亮、散佈光明。
奉獻生命、奉獻時間、奉獻體力、奉獻智慧,都叫布施。
不論付出有形的東西或無形的方法,都是布施。
善念時時生,慧命日日增。
43. 看到別人成功,生起歡喜心讚歎,這就是「隨喜功德」。
以「法」幫助人,自心亦感到助人的歡「喜」,這就是「法喜」。
想辦「法」幫助人,使對方得到真實「妙」用,那麼所運用的就是「妙法」。
44. 塵世裏最貴重的禮物是原諒。
人與人之間難免有「對」與「不對」,做人就是在這「對」與「不對」之間,打開心胸來包容。
造謠除了傷害別人,也使自己種下無量的惡果。
心中有「戒」,就知道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
有修養的人「在職盡責」──不計較時間,肯盡自己的責任做好本分事。
45. 人要善於調節生活,不論是睡眠或食量,都不可太過與不及。
每天無所事事,是人生的消費者;積極付出,才是人生的創造者。
不好的習氣就像心靈的病毒,應謹防它的滋長。
無法要求他人把「不可能」的事變成「可能」;但是可以自我要求,將「不可能」的事轉為「可能」。
46. 世間有哪個人不苦? 但是,不能忍受就會更苦。
遇事能忍,久而久之成習慣,就能達到「忍而無忍」的境界。
忍而無忍,才是真正的忍。
忍得這一世的坎坷,即使無端吃了大虧,還能打開心門得智慧,堪稱「大徹大悟」的人。
磨人的人,自己會受損;被人磨的人,不祇沒有受損,還會發光,是真正的鑽石。
47. 「心上無痕」是最上乘的心地功夫。
人若無所事事,祇想著:痛啊! 苦啊! 那麼時間祇是平白地過去,痛苦反而更加嚴重。
傷心卻不灰心,堅持理想與道德勇氣。
聰明是分辨利弊得失的能力,智慧則是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
48. 專心就是禪定。
正信佛教的禪定叫三昧,意即正定,是靠日常生活中的磨練所成就,屬修道的方法之一。
祇要用心,行住坐臥無不是禪;煮飯、洗衣是禪,修剪指甲也是禪。
正信的佛教徒稱「禮敬諸佛」,不祇是「拜佛」,而是要學佛陀的大慈悲和大智慧。
一般人常誤以為「打坐」才是禪,其實禪修打坐,目的是要修得心淨、意誠、氣靜。禪、靜、誠三者不能分離。
靜坐深思的主要用意是:聚精會神、養精蓄銳、反觀內心自性、反省過去、慎思現在,警惕未來。亦即:止惡──諸惡莫作,持善──眾善奉行。靜坐不離此意,即是真修行。
修行,是分分秒秒、日日年年,永恆不已的功課。就如做事,亦要經過無數次的磨練。
時光總是稍縱即逝,若不把握現在趁年輕時好好努力,等到年紀老邁時才想學習,往往就時不我予了!
49. 最靈驗的佛就在我們心中,最有力量的菩薩就是我們的手腳。
菩薩又稱為覺有情,是覺悟之後的有情眾生,也就是為人羣付出而無所求的人。
要做菩薩,就要發恆常心。菩薩決不把「付出」當成苦事,而是抱持遊戲人間的歡喜心去付出。
真正的菩薩在人間,不但有長情,能生生世世都不間斷;而且有大愛,能包容天下萬物。
行菩薩道,要經常接受考驗。遇到困難與危險時,要學佛陀大無畏、大勇猛的精進精神,心無怖畏、志不退縮,不斷向前邁進。
人人本俱一顆菩薩心,也俱有和菩薩同等的精神與力量,此力量即慈悲與智慧的力量,它恆藏在人人內心的本性。
有慈悲心,就是佛心;有愛心、毅力,投入人羣而付出,是菩薩心也是菩薩行。
50. 煩惱不住心,人忙心不忙。
佛教徒不怕做事,而且能積極投入人間服務;在服務的過程中,心靈不被環境所轉,能勇敢突破萬難,難行能行;做到別人不能忍而我能忍,別人不能捨而我能捨的地步,這才是「藉事練心」。
凡夫就是喜歡追求神奇鬼怪,心才會亂。其實修心很簡單,祇要「斷貪」──哪一個人心亂不是為貪?
所謂的煩惱,並非以人的生活物質作標準,而是以心境狀態來分別。人若不知足,就永遠處在煩惱中。
人們往往就是太執著,而有分別心。是你、是我,劃分得清清楚楚,以致對自己所愛的拼命去爭、去求、去嫉妒,因為心胸狹窄,所以處處都是障礙。
迷信不如無信,學佛一定要轉迷為智,離開眾生的煩惱心,回歸清淨無染的佛性。
51. 肯承認自己錯誤並虛心改進的人,就能增長智慧。
受人批評,等於上了一課。應該認真聽、仔細做,謹言慎行,去除我慢心,無我執、無我相,修心養性,端正自己的行為。
有人常常埋怨自己長得不漂亮、沒有人緣,其實人緣並不在於色身,而在於氣質。氣質則由修養中培養而得。
勇敢面對現實,遇到困難要歡喜承擔,把握人生造好事,聚合大力量(善念、佛法)為眾生服務。
當志工有三要:一要不畏苦,能耐勞;二要越忙越開心,越做越歡喜;三要體悟無常,柔和自在。例如:知道病人得了癌症,不要展現憂愁的氣氛,要輕鬆自在,理智地開導病患。
52. 有福報的人賺錢很輕鬆,是計「秒」賺錢;欠缺福報的人,一輩子勞勞碌碌仍一事難成!
在苦惱的眾生中,能起勇猛精進心、慈悲心、喜捨心,去救助苦難的人,才能獲得心靈上的快樂和永恆的解脫。
每個人都希望過得幸福快樂,但幸福與快樂並非用物質來衡量,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感受。若能常心滿意足,就是最幸福的人!
富有並不代表幸福,真正的幸福是「安詳」。
吉祥,就是一切災患惡事不近身,凡事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吉祥就是福。
53. 願是成功的起點,願也是希望。人生最需要的就是願,一切事業要成功必須有願。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依願力而行,最後才能圓滿成佛。「人」如無願,就無希望;沒有希望,就無法成就事業。
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發願容易,行願難。不怕一丈走不到,祇怕寸步不移。
有願放在心裏,沒有身體力行,正如耕田而不播種子,皆是空過因緣。
能時時發好願,就能事事如意、滿足,歡喜自在。
發心就有福,發願就有力。
佛心沒有遠近,人的願望也沒有大小。祇要心誠意正,即可達到宏願。
生生世世發菩提心,時時發心立願為苦難眾生付出,即是人間菩薩道。
欲望有兩種,一種是向上求,追求聖賢的道路;一種是向下求,追求財色名利食睡。
54. 自殺所犯的罪孽有三:一是殺害父母所賜的身體,犯不孝罪。二是造自殺罪孽。三是犯遺棄父母、先生(或太太)和孩子的罪。
自殺死亡的罪很重,後世仍要繼續受苦;而自殺獲救的人,身體的損傷也很難再恢復。
逃避不一定躲得過,面對不一定最難過。
一直停滯在昨天、過去,就會產生雜念和執著顧戀之心。人一旦時時刻刻回憶往事,便會痛苦、怨恨、嗔怒、不甘心……。
人命非常短暫,所以要加緊腳步快速前進,不可拖泥帶水;切勿前腳已經落地了,後腳還不肯放開。「前腳走,後腳放」,意即:昨天的事就讓它過去,把心神專注於今天該做的事。
55. 正信的宗教在於心正,心正則氣盛,氣盛方能自在。迷信就會疑心生暗鬼、問神卜卦,取信於籤詩、茭杯,而無法真正深入教理。
正信的宗教要超越迷信、邪思。
正信的佛法不是求佛保祐,而是反求諸己,心中無欲,心念清淨。
缺乏正信的人生,在有與無中模稜兩可,最終祇會亂了一輩子的腳步。
學佛之前,生命像一張白紙,橫寫豎畫,隨心所欲。學佛之後,生命像在紙上學寫字,要端正規矩才能給人看。
56. 痛有兩個詞:一個是痛快,另一個是痛苦。面對痛苦時,要「痛快」,也就是視「痛」為「劫」。「痛」去「劫」消,則病痛反能帶來「劫後歸來」之快。
天人的壽命長、物質豐,但是沒有機會學佛,惟有人間苦多樂少的環境,才可以透過磨練而修行成佛。
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最痛苦的是病痛,所以拔苦從拔除病苦開始。
安心睡、快樂吃、歡喜笑、健康做,是人生四寶。
57. 懂得惜緣的人,能與人結好緣;懂得惜福的人,能積極再造福。
自求多福,就是身體力行多造福,才能多福氣。
慈善工作是一方大福田,能讓大家播種福因,並在今生、來生收穫福的果實。
從知福中培養感恩,從惜福中培養關懷,從造福中培養智慧。
58. 省錢是美德,用錢用得有意義是功德。
莫輕小錢,積少成多能大用;勿養成揮霍,固本樸實顧元氣。
並非有錢就是快樂,問心無愧心最安。能付出、助人、救人,最是快樂。
怕雙手粗糙而捨勞動不肯做事,為了青春永駐而花錢去美容院磨皮,可是到頭來還不是白骨一堆。
佛教談因果福報,但並非有錢才能造福;若能時時體念佛心、觀照自己,並以一分親切的愛心去關懷別人,這份愛心便是造福的種子。
奉獻時間是精進,奉獻錢財是福德,奉獻毅力是智慧。
59. 能指引正路,是良師;能同行正道,是益友。
凡夫是糊塗在過去,迷惘在眼前;聖人則是覺悟在現在,解脫在未來。
路是人走出來的。千里之路,必須從第一步開始;聖人的境域,也是自凡夫起步。
「聖人無夢」是形容聖人並不把夢當一回事,精神不執著於夢境,不理會夢中事,每天睡醒之後就面對現實的生活。
60. 要成佛,必須先學做人;人者仁也,彼此互助互愛。俱有愛心、仁心、恆心,才算是接近佛格的人。
愛心最美,愛心的記憶最深。
信佛、拜佛,不如學佛;講經、聽經,不如行經。
即使佛陀在世也有三不能:一眾生定孽不能轉,二無緣眾生不能度,三不能度盡一切眾生。
 
 
61. 世間學問如大海,佛法浩瀚如宇宙,沒有邊際;越是深入瞭解真理,越知道自己的渺小,因而更精進修行。
幾千萬年前的海底,說不定正是現在你、我所居住的地方;而地質仍天天在變,這就是無常。
人的生命短暫,但時空卻是天長地久。幾千年來人事的變動頻仍,祇因人的欲求不斷!
62. 聽經不是為了與人辯論,而是要用心聽、深入思考,將經中的道理力行實踐。
皈依不在儀式而在於心,要能真正用心瞭解佛陀的教誨,並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
佛經上說:「生又何嘗生? 死又何曾死?」 本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都是在同在一個循環中,所以說:死是生的開頭,生是死的起點。
前生是何人,不需要去追究,重要的是此生該如何度過。
63. 男女之情,不是人生的全部,也不是幸福的全部;真正的幸福人生是長情大愛,而不是短情私愛。
執著短暫的情是迷情,若能轉迷情為覺有情,就是充滿愛心且灑脫的人間菩薩。
64. 蠶吐絲用來織布,蜘蛛吐絲卻用來捕殺昆蟲;同樣吐絲,為甚麼不做對人羣有益的事呢?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處寶藏,與佛陀無異。祇是佛陀的礦山寶藏經過長期挖掘,已得寶石且不斷提煉琢磨,成就了很多發亮發光的玉石寶物;而凡夫的礦山雖已開採,卻尚未加以琢磨。
志工四寶:嘴要甜,臉要笑,腰要軟,手腳要快。
65. 無論做人、做事,都要抱持一顆「精進」心。精就是「不雜」,進就是「無退」。意即要做一件事,必須專心才能做得成,無有二念才會有進步。
海螺自己不會發出聲音,必須用心吹它,才能發出各種美妙的音樂,凡事都要多用心。
66. 人生最有價值的,是健康的身體;比健康更有價值的,是正確的人生方向。
該做的事,排除萬難也要完成;不該做的事,無論陷入任何困境,也要堅持立場。
在日常生活中,凡事都要做好安全的準備,以防萬一。
不要輕視風小、不要輕言火弱,因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不怕有過錯,祇怕不改過;不怕念頭起,祇怕不覺醒。
67. 生命無價,會用才有價值,不會用則是白白浪費。
空過一天,不如實用一秒。
修行貴在身體力行,說一丈不如行一寸。
68. 人醫,是守護生命的磐石;人師,是守護慧命的磐石。
佛法很簡單,祇要去除貪、嗔、癡三毒,就可以明心見性。
眾生煩惱多,所以佛陀才開啟八萬四千法門,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煩惱。
69. 孝順就是讓父母安心。
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是孝順,二是行善。
每天感謝父母與眾生,一生所作不要辜負父母與眾生。
70. 做事時能保護好自己,也能為別人著想,凡事顧全大體,才是真正的智者。
有智慧的人才能將心胸打開,擁抱地球,擁抱天下蒼生,這就是大愛精神。
心中無形的風災是「無明」,無形的刀劍是「嫉妒心」,無形的鬼魅是「疑心生暗鬼」,無形的心獄是指「入邪道法」。這些無形的心賊會滅除人之善根,毀盡修行之功德林。
71. 踏上菩薩道惟有一路──精進,視同不歸路一般,如此就不會情緒化。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淨的蓮花,都有無量的智慧──把良知、良能啟發出來,則福慧果報無量!
成佛之前,要先結好人緣,累生累世與人結好緣,才能在因緣成熟時,大家互相成就。
72. 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方法。
世間的盜賊偷竊東西,不一定會把東西都偷光。但人祇要一念嗔心起,心中的「嗔賊」就會把一切功德偷得無影無蹤。
祇要有一念炫耀自己、輕慢別人的心,自我的德行就破壞無遺。
73. 人有二耳、二眼、一口、雙手、雙腳,此中道理:是要人多聽、多看、少說話、多做事。
人的耳朵、眼睛、手足都有一對,嘴巴卻祇有一個,所以,人要多聽、多看、多做事、少說話。
雙手健全卻不肯做事的人,等於是沒有手的人。
人的身體失去功能就是殘障,不好好照顧自己的心,就是慧命的殘障。
人的身體有殘缺不算苦,人性的殘缺才是真正的苦。
74. 世間的災難禍害,大都是由手腳完好,但心靈殘缺的人所造成的。
人生有煩惱,皆源於人心有三毒。毒者,破壞也! 世間之所以戰亂相連,國家動盪不安、社會奢靡不振、事業敗落、感情破裂,都是因貪、嗔、癡三毒所引起。
家庭成員即使宗教信仰不同,也應互相尊重。
75. 修行要抱持一個原則與信念──為佛教、為眾生,行為要光明正大,再大的委屈與打擊也要忍受,凡事做到問心無愧的地步。
修行道上要感恩三種人:一是讓你最生氣的人,一是讓你樂不可支的人,最後一種是你的敵人,因為他們都是來驗證你成果的善知識。
要平安,得先心安;要心安,須先得理;理得心安,即闔家平安。
76. 時時好心就是時時好日。時時保持心中的正念,任何時間、任何方向與地理都是吉祥的。
77. 年輕佛子常耽於文字般若中,若能將所學的文字應用於實相般若,以聲音呼出千眼,以行動引出千手,事理圓融,方是學佛的真諦。
78. 修行不一定要出家,而是要修心養性,端正行為;修行到最高境界,一切都簡單明朗。
修行並非逃避生死、找個安靜的地方修行就可以,真正的修行是要度盡天下眾生。
佛陀設教在人間,就是要教育眾生回歸真如本性,做個真正的人。所以說人格若成,佛格就成;人格若不成,又如何成佛呢?
79. 世間多苦難,做人也很艱辛;但是,來世間做人是成佛成聖的最佳途徑。
不要走叉路、抄捷徑,因為所選擇的小路可能是條死巷,走不通,終究還是得回到原路,反而平白多繞了許多路。
80. 心與性是一樣的,於佛稱為「性」,於人叫做「心」。譬如一杯白開水叫「水」,加上茶葉就叫「茶」,加上咖啡則叫「咖啡」。其實同樣是一杯水,但咖啡與茶都是水「以外的東西」。
81. 凡夫眾生,孰能無過? 吾人自懵懂無知而至體認世事,不論有心或無心之過錯,皆須懺悔。發露懺悔則清淨,清淨則能去除煩惱。
起心動念無不是孽,開口動舌、舉手投足無不是罪。學佛應慎防過失,切莫覆藏罪惡。時時發露懺悔,改過自新,方得安然自在!
不肯承認錯誤的人,是沒有發現良知的人,祇有真正坦白,心無隱私,才能真正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