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 的 果 報

简繁转换 - 简体

 

前言
佛陀在眾多經書裏開示當時弟子們貪睡的實況,目的是希望往後有志認真學佛的行者能以此為鑒,剔除惡習,努力改進,修行得成就。千萬不要以為佛經記載著有這麼多大德、大修行人、阿羅漢等等,在他們修行過程中,也一樣呼呼偷睡。對於有嚴重懶惰習氣的人來說,祇會聯想到,既然那些大修行人都會在不適當場合中入睡,身為凡夫的自己當然就更加可以安心隨時、隨處進入夢鄉啦! 但是正信佛弟子應以佛陀開示的實例作為警戒自己,而不是拿來當作安慰自己的藉口──他們都一樣貪睡,我瞓著又有甚麼稀奇呢? 祇怕你們誤解佛陀的原意,曲解佛經的意思,更錯解了下述資料來引經據典去支撐自己的陋習,肆無忌憚繼續貪睡,義無反悔地為自己的惡劣行為編造更多藉詞,而非正視問題並將之解決,實在可悲! 況且既然自知是凡夫的你,你們又如何能與大德、大修行人、阿羅漢等相提並論呢? 須知這些大德、大修行人、阿羅漢經歷佛陀訓斥教誨後,都痛下決心改過,修成正果。那你們又有否思考過這方面並向這些聖者們效法呢? 看了本篇文章後,希望行者能醒覺自己的惡習並有所改善

正言
請大家細心閱讀並思考。
1. 【佛遺教經】載: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 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2. 【佛說離睡經】載:
世尊知尊者大目乾連獨在靜處經行而睡,告曰:「汝目乾連! 汝目乾連! 汝欲睡?」「惟然。世尊!」「為何以念而欲睡耶?
莫行想,莫分別想,莫多分別,如是睡當離。
汝若睡不離者,汝目乾連! 如所聞法,如所誦法,廣當誦習,如是睡當離。
若不離者,汝目乾連! 如所聞法,如所誦法,當廣為他說,如是睡當離。
若不離者,汝目乾連! 如所誦法,如所聞法,意當念當行,如是睡當離。
若不離者,汝目乾連! 當以冷水洗眼及洗身支節,如是睡當離。
若不離者,汝目乾連! 當以兩手相挑兩耳,如是睡當離。
若不離者,汝目乾連! 當起出講堂,四方視及觀星宿,如是睡當離。
若不離者,汝目乾連! 當在空處仿佯行,當護諸根,意念諸施,後當具想,如是睡當離。
若不離者,汝目乾連! 當還離仿佯,舉尼師壇敷著床上,結跏趺坐,如是睡當離。
若不離者,汝目乾連! 當還入講堂,四疊敷鬱多羅僧著床上,舉僧伽梨著頭前,右脅著床上,足足相累,當作明想,當無亂意,常作起想思維住。」

3. 【長阿含經】第二分【善生經】第十二載:
佛告長者子善生曰:「晝則好睡眠,夜覺多希望,獨昏無善友,不能修家務,朝夕不肯作,寒暑復懈墮,所為事不究,亦復毀成功。」

4. 【雜阿含經】卷二十二(五九八)載:
彼天子而說偈言:「沈沒於睡眠,欠呿(粵音:區。解:張開嘴巴。)不欣樂,飽食心憒鬧,懈怠不精勤,斯十覆眾生,聖道不顯現。」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心沒於睡眠,欠呿不欣樂,飽食心憒鬧,懈怠不精勤,精勤修習者,能開發聖道。」

5. 【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五誦道品」第一(六一五)載:
佛告阿難:「若身躭睡心法懈怠。」

6.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七0七)載:
佛說:「貪欲嗔恚蓋,睡眠掉悔疑,如此五種蓋,增長諸煩惱;此五覆世間,深著難可度,障蔽於眾生,令不見正道。」

7. 【雜阿含經】卷二十六(七一一)載:
佛告無畏王子:「身睡眠、心懈怠、心掉動。內不寂靜,心常疑惑。過去疑、未來疑、現在疑。如是因、如是緣,眾生煩惱。」

8. 【別譯雜阿含經】卷三「初誦」第三(五六)載:
佛說:「若人欲自護,常護身口意,修行於善法,有慚亦有愧,不護三業者,邪見及眠睡障蔽諸善法隨從於惡魔,則為自毀傷,是以應自護,修定及智慧,常念佛所教。」

9. 【增壹阿含經】卷十「勸請品」第十九(五)載:
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令人無有智慧,云何為二法? 不喜問勝人,但貪睡眠,無精進意,令人無有智慧。復有二法令人成大智慧,云何為二法? 好問他義,不貪睡眠,有精進意,令人有智慧。」

10. 【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二「須陀品」第三十(二)載:
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此長老舒腳而睡乎,此長老比丘五百世中恆為龍身。今設當命終者,當生龍中。所以然者,無有恭敬之心於佛、法、眾。若有眾生無恭敬之心於佛、法、眾者,身壞命終,皆當生龍中。汝等頗見修摩那沙彌年向八歲,去我不遠,端坐思維。此沙彌卻後七日,當得四神足,及得四諦之法,於四禪而得自在,善修四意斷。所以然者,此修摩那沙彌,有恭敬之心向佛、法、眾。」

11. 【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一「力品」第三十八之一(五)載:
世尊與無央數百千萬眾而為說法。是時,阿那律在眾中睡眠。佛見阿那律睡眠,告阿那律:「汝畏王法及畏盜賊而作道乎? 汝何故出家學道? 汝今族姓子,信心堅固,出家學道。世尊今日躬自說法,云何於中睡眠?」 是時,尊者阿那律即從座起,偏露右肩,長跪叉手,白世尊言:「自今已後,形熔體爛,終不在如來前坐睡

12. 【增壹阿含經】卷三十四「七日品」第四十之一(二)載:
世尊告諸比丘:「云何為七不退轉之法?
比丘當知,若比丘共集一處,皆共和順,上下相奉,轉進於上,修諸善法而不退轉,亦不為魔所得便,是謂初法不退轉。
復次,眾僧和合,順從其教,轉進於上,而不退轉,不為魔王所壞,是謂第二之法不退轉也。
復次,比丘不著事務,不修世榮,轉進於上,不為魔天所得其便,是謂第三不退轉之法也。
復次,比丘不諷誦雜書,終日策役其情意,轉進於上,不為魔王得其便,是謂第四不退轉之法也。
復次,比丘勤修其法,除去睡眠,恆自警寤,轉進於上,不為弊魔而得其便,是謂第五不退轉之法。
復次,比丘不學算術,亦不使人習之,樂閒靜之處,修習其法,轉進於上,不為弊魔得其便也,是謂第六不退轉之法。
復次,比丘起一切世間不可樂想,習於禪行,忍諸法教,轉進於上,不為魔所得其便,是謂七不退轉法也。」

13. 【法句譬喻經】卷一「教學品」第二載:
一比丘,志不明達,飽食入室,閉房靜眠,愛身快意,不觀非常,冥冥懈怠,無復晝夜。卻後七日,其命將終,佛憫傷之,懼墮惡道,即入其室,彈指覺曰:「咄起何為寐? 螉(粵音:翁。解:細腰蜂。)螺蚌蠹(粵音:度。解:蛀蟲。)類,隱蔽以不淨,迷惑計為身。焉有被斫瘡,心如嬰病痛,遘於眾厄難,而反為用眠? 思而不放逸,為仁學仁跡,從是無有憂,常念自滅意。正見學務增,是為世間明,所生福千倍,終不墮惡道。」 比丘聞偈,即便驚寤,見佛親誨,加敬悚(粵音:慫。解:驚懼。)息,即起稽首,為佛作禮。佛告比丘:「汝寧自識本宿命不? 昔維衛佛時,汝曾出家,貪身利養,不念經戒,飽食卻眠,不念非常,命終魂神,生螉蟲中,積五萬歲壽盡復為螺蚌之蟲、樹中蠹蟲,各五萬歲。此四品蟲,生長冥中,貪身愛命,樂處幽隱,以冥為家,不憙光明,一眠之時,百歲乃覺,纏綿罪網,不求出要。今始罪畢,得為沙門,如何睡眠,不知厭足?」 於是比丘重聞宿緣,慚怖自責,五蓋雲除,即得羅漢。

14. 【大寶積經】卷九十二「發勝志樂會」第二十五之二載:
佛言:「彌勒! 初業菩薩,應當觀察睡眠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發起精進,意樂無倦。彌勒! 云何名為樂於睡眠二十種過?
一者,懈怠懶惰;
二者,身體沈重;
三者,顏色憔悴;
四者,增諸疾病;
五者,火界羸弱;
六者,食不消化;
七者,體生瘡疱;
八者,不勤修習;
九者,增長愚癡;
十者,智慧羸劣;
十一者,皮膚闇濁;
十二者,非人不敬;
十三者,為行愚鈍;
十四者,煩惱纏縛;
十五者,隨眠覆心;
十六者,不樂善法;
十七者,白法減損;
十八者,行下劣行;
十九者,憎嫌精進;
二十者,為人輕賤。
彌勒! 是為菩薩樂於睡眠二十種過。」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身重無儀檢,懈怠少堪任,顏色無光澤,是樂睡眠過。
 彼人常病惱,風黃多積集,四大互違反,是樂睡眠過。
 飲食不消化,身體無光潤,聲嘶不清徹,是樂睡眠過。
 其身生瘡疱,晝夜常昏睡,諸蟲生機關,是樂睡眠過。
 退失於精進,乏少諸財寶,多夢無覺悟,是樂睡眠過。
 癡網常增長,樂著於諸見,熾盛難療治,是樂睡眠過。
 損減諸智慧,增長於愚癡,志意常下劣,是樂睡眠過。
 彼住阿蘭若,常懷懈怠心,非人得其便,是樂睡眠過。
 蒙憒失正念,諷誦不通利,說法多廢忘,是樂睡眠過。
 由癡起迷惑,住於煩惱中,其心不安樂,是樂睡眠過。
 功德皆損滅,常生憂悔心,增長諸煩惱,是樂睡眠過。
 遠離諸善友,亦不求正法,常行非法中,是樂睡眠過。
 不欣求法樂,損減諸功德,遠離於白法,是樂睡眠過。
 彼人心怯弱,恆少於歡喜,支分多羸瘦,是樂睡眠過。
 自知身懈怠,嫉妒精進者,樂說其過惡,是樂睡眠過。
 智者了其過,常離於睡眠,愚人增見網,無利損功德,
 智者常精進,勤修清淨道,離苦得安樂,諸佛所稱歎,
 世間諸伎藝,及出世工巧,​​皆由精進力,智者應修習,
 若人趣菩提,了知睡眠過,安住精進力,覺悟生慚愧,
 是故諸智者,常生精進心,捨離於睡眠,守護菩提種。」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樂著睡眠乃有如是無量過失。若有聞者,不生憂悔厭離之心,發起精進,當知是人甚大愚癡。若有菩薩,為欲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聞說如是真實句義,功德利益,於諸善法,而生懈怠,不起精進,住菩提分,無有是處。」

15. 【阿育王經】卷九「優波笈多弟子因緣之睡眠因緣」載:
有一善男子,依優波笈多出家,常好睡眠。優波笈多說法,亦復睡眠。時,優波笈多教其往禪處,至已樹下跏趺而坐,猶故睡眠。乃至優波笈多以神通力,於其四邊化作深坑,深一千肘,以驚怖之。是時,比丘見此深坑,即便驚覺。時,優波笈多復化作路令其得行。是時,比丘隨路而出,往優波笈多處。優波笈多復令其往,至彼住處。比丘答言:「和上彼有深坑,深一千肘。」 優波笈多言:「此深坑小,生死深坑最為廣大,所謂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若人不知四諦,則墮其中。」 是時,比丘復往彼樹下跏趺而坐,其心思維恐有深坑,不復睡眠。以怖畏故,思維精進,除諸煩惱,得阿羅漢果。

16.《大智度論》卷十五載:
「欲是汝初軍,憂愁為第二,飢渴第三軍,渴愛為第四,睡眠第五軍,怖畏為第六,疑悔第七軍,嗔恚為第八,利養虛稱九,自高蔑人十,如是等軍眾,厭沒出家人。」 (睡眠被稱作是出家人、修道者的十種障礙之一。十種障礙,又稱“十魔軍”,它們能滅修行人。)

17. 聖一法師(1991年)禪七開示:
妄想去了,昏沈又來,加發夢、睡眠、打呼,這都是昏沈。昏沈來時,糊裏糊塗,如空中有雲霧一樣,見不到月亮,是故昏沈屬於無明妄想屬於掉舉,這兩樣都是魔。妄想令我們生死業,昏沈亦令我們生死業,作螺螄蚌殼類螺螄昏沈最大,不睡則已一睡一千年、一萬年,故海底的螺蚌撈起來,全身都是青苔。

18. 普獻法師講解【大寶積經】片段:
佛經說『心無』,『』是指甚麼呢? 指貪、嗔、懷疑、昏沈睡眠、掉舉惡作,這個叫做五蓋。像杯子有個杯蓋,或是甚麼東西蓋住,甚麼都看不到了。我們心性的光明也是這樣子,被這五種心態蓋覆了。一個是貪欲;一個是嗔怒打擊;一個是懷疑:有沒有因果、有沒有業報、有沒有佛菩薩,懷疑心會障道的。還有一個是甚麼呢? 昏沈睡眠,變成貪睡。有些人貪睡,整天都眼睛閉起來睡覺。在黑暗世界中睡久了,容易墮落成畜牲,或是深海裏沒有眼睛的魚。深海裏的魚,因為是生活在黑暗世界裏,牠沒有眼睛,即使有眼睛也看不到。所以一個人如果貪睡,容易墮落在深海中做魚、或轉生在樹林裏成為昆蟲,不見天日的那種畜牲。還有一個是掉舉惡作,也就是做了一些甚麼的事情,把它隱藏起來,卻又產生了一個良心責備。『』,有十種纏,譬如說:無慚、無愧、嫉妒、慳貪、懊悔、睡眠、掉舉、昏沈、忿、覆藏,這個叫做十纏。有了這十纏,就會讓我們道業退步。這是講到我們眾生,如果是直心發露懺悔,心裏就沒有蓋纏

總結
不論我們意識到該起床的時候,或是鬧鐘響起了喚醒自己,如果我們仍賴在床上,這樣會帶來“延後晚上睡覺規律”身體和大腦將出現不協調的狀況,並影響我們高達 2~4個小時,甚至干擾一天既定的規律生活,或行程活動,又或修行時間表。經研究後發現“多出的睡眠”反而是浪費。
(一) 身體的清醒機制
 

據《赫芬頓郵報》報道,美國史丹福大學睡眠醫學中心的睡眠專家佩拉約(Rafael Pelayo)表示,通常我們的身體有一些機制,能讓我們「準備好要清醒」,其中一項機制是將身體核心體溫(core temperature)升高,讓人變得比較清醒、對周遭事物有意識,這是發生在要醒來前的2小時階段。
如果我們沒有獲得充分睡眠,核心體溫仍處於深度睡眠期,而鬧鐘就在這時響起,臥室裏的空氣會讓我們的身體感到異常冰冷,床舖也凍得難受。

(二) 睡眠惰性導致不清醒
 

鬧鐘響起後,若我們又睡回籠覺,這時身體的機制會誤以為:「噢! 原來還沒要起床,那麼就不需要醒來。」 意識很自然又再次處於睡眠狀態。當鬧鐘再次響起時,我們身體和大腦會受到剎那間的驚醒,這種驚悸的醒來令人產生一種暈眩、頭腦不清的感受,稱為「睡眠惰性」(sleep inertia)。

若持續地一直貪睡、延長起床時間,我們的身體和大腦就會越來越困惑,這時即使睡得再久、多睡一些時間,頭腦卻越不能清醒。更嚴重的是,研究發現這類「睡眠惰性」會持續高達 2~4個小時,長期如此會令腦部越來越遲鈍

此外,不斷賴床也可能影響你的內在生理時鐘,例如昨天7點起床,今天7點半起來,每天都不同,那麼身體會不曉得何時該感到疲累,使我們就寢時間延後,導致真正獲得的睡眠更少,甚至出現失眠。

 

鬧鐘設定在需要起床的時間後,一定要真正起來;同時,每天起床時間要固定,持之以恆。久而久之,這樣的習慣能讓我們在晚上自然入眠,隔天即使沒有調校鬧鐘,也能在自選時間內自動醒來

常常感到渴睡,最基本原因是生活節奏混亂、不正常導致,若加上長年累月飲食習慣偏差引致營養不良、脾胃失調、身體出現水腫等,乃至五臟六腑堆積毒素,使到重病突發而藥石罔效。因此,渴睡者必須倍加注意。

我在這裏建議大家:每天準時起床全日精神最好

後記
最近見到有多位極為資深的同修在寧波車面前/寧波車開示時/壇前瞌睡,其實,這情況已經持續了好幾年;而那幾位經常表現疲態、時時“舂眼瞓”的同修間中也有向寧波車求問非一般之密法心要/口訣,寧波車都祇以“一笑”回應他們。
寧波車為甚麼會這樣回應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們沒有熟讀密乘修學基礎的
《事師法五十頌》,既沒有熟讀,也沒有實際執行。學密的基礎還未穩固,又怎能進一步接受學習密法心要/口訣呢
正如《事師法五十頌》說:「
先令熟諷誦,次授祕密教」,寧波車看他們平日的態度,就知道他們還未熟讀,又有何可教呢?
另一句「又不應於前,身現疲勞相」,既然「身現疲勞相」都已經違反了《事師法五十頌》,更何況正正在寧波車面前/寧波車開示時/壇前打哈欠、舂眼瞓(眼皮在上下升降如舂米的動作)、釣魚(頭和頸部仿似魚竿在垂釣)、現疲態、瞌睡,甚至熟睡了也不自知,這也是寧波車不回答他們求問“非一般之密法心要/口訣”的另一個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