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狗 吠

简繁转换 - 简体

 

寧波車在1990年開示
2014年9月24日(約二十四年後)上載網頁

引言
佛經裏有一則講述人轉生為狗的典故。事緣佛陀托缽經過鸚鵡摩納都提子(以下簡稱鸚鵡摩納)的家門,遭到他所飼養的白狗狂吠。佛陀為鸚鵡摩納舉證闡明,令他知道此白狗是其父親依隨自己個人惡業投生的苦果,也使他放下嗔恚心而生起良善的心,並向佛陀請法求開示,而開展了佛陀對鸚鵡摩納談論因果業報的真理,讓其瞭解因果業報並發心修行,最終歸依佛陀成為優婆塞

正言
在舍衛城裏,有一婆羅門,名叫鸚鵡摩納,他飼養了一隻白狗,其對白狗寵愛有加,為牠提供最豪華的生活享受。食必供以美味,用金缽餵食粳米和鮮肉;卧必供以床鋪,享用上等的被褥。

有一天,佛陀因托缽經過該名婆羅門的屋外,遭其白狗狂吠,剛巧牠的主人鸚鵡摩納有事外出,佛陀便阻止白狗狂吠而直呼其過去世的俗名,佛陀對著白狗說:「你不應當對我亂吠! 要知道你前世是人,可以說話,現在你卻變成了狗,祇能吠叫。」 白狗顯然明白世尊的話意,聽了之後,生起嗔恚的心,從床上跳下來,走到木堆邊,臥伏在地上,悶悶不樂。其主人鸚鵡摩納回家,看見白狗鬱鬱寡歡,好像被誰惹怒了,便詢問僕人個中原由。鸚鵡摩納視白狗如掌上明珠,現聽聞愛犬因為佛陀對牠說了些甚麼話的緣故而憂愁,不禁心中冒火,立刻前往祇樹給孤獨園找佛陀詢問,為何令愛犬悶悶不樂,佛陀便把當時整個事發的經過告訴他。

接著,鸚鵡摩納又問佛陀白狗之前世與自己的關係,佛陀卻拒絕了鸚鵡摩納的請求,經過他再三懇求後,佛陀最終指出該白狗的前世乃是他的父親。鸚鵡摩納聽後更倍添嗔火,怒不可遏,有一股衝動想要責備、辱罵、詆譭佛陀。他覺得其父生前常行布施和祭祀天神,死後應生梵天,何以會投胎為狗? 佛陀便告訴鸚鵡摩納,其父由於生前驕傲自大、自以為是,以此善行而生起强烈的傲慢,因為增上慢的原故,所以才會投胎為惡犬,佛陀並說了一偈:「梵志增上慢,此終六處生;雞狗豬及豺,驢五地獄六。」

之後,佛陀教導鸚鵡摩納三個方法,以驗證白狗的前世是否其生父。佛陀說:「你父親是由於增上慢而墮落畜生道,生為白狗。如果你不信,你且回去,對白狗說:『若前世是我父,乃回到高貴的大床上;若前世是我父,就繼續把黃金盤子裏的食物吃完;若前世是我父,就帶我到你以前珍藏金、銀、水晶等珍寶的收藏處。』」鸚鵡摩納回到家中,即依佛陀的方法進行測試。白狗一一按照其指示去做,並指出寶藏之處。鸚鵡摩納得到寶藏後,對佛陀產生了深深的信服,又因信心而生起了極大的歡喜,於是立刻右膝跪在地上,雙手合十,朝著祇樹給孤獨園的方向,再三地感謝、稱讚佛陀。

接著,鸚鵡摩納親往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請法求開示眾生為何會投生為人,而當中為何會有長壽或短命的、有健康或有病苦的、有美麗或醜陋的、有尊貴或卑賤的、有威德或猥瑣的、有富貴或貧窮的、有智慧或邪愚…等。

佛陀告訴鸚鵡摩納,眾生由於自己所造的業因而得果報,同時也隨其因緣、其所作所行的輕重業力,而産生各種輕重差別的業報。接著,佛陀便一一告訴鸚鵡摩納宿世因果業報的道理。最終,鸚鵡摩納因瞭解白狗乃是其父隨業投生,自己又得知因果業報的真理,明白到眾生惟有通過修持清淨心的善法才可轉生善趣,更祇有藉著修持佛法才可永脫輪迴的枷鎖,故而歸依佛陀成為優婆塞。

結語
1. 白狗由人轉世為動物,還對佛陀不敬,大聲狂吠,可見其業障如何深重,因為增上慢而墮落畜生道,生為白狗。過去世妄自尊大、喜歡斥責他人的心性,沒有得到改良,故今世下墮為畜生後仍保留這種習氣。若不是幸遇佛陀,並得佛陀悲憫開示,誰又可知牠不會以這畜生身,因無明而再進一步造下更多的業障,脫離惡趣無期,實屬可悲!
2. 鸚鵡摩納比起白狗有福氣得多了,他幸得佛陀的教導,起碼能放下吝嗇性格,大發善心,把所有財寶供養給佛陀和諸比丘,並求問佛陀:「請佛陀指示因果罪報之因緣是怎樣的情形?」
3. 如果相信有因果,相信有六道輪迴,就會知道生為動物,亦有貴賤之分,牠們的命運也大不相同。有的動物,必須感受面臨屠宰的恐懼與痛苦;有些寵物流浪街頭,有一餐沒一餐;有些寵物則遇到好主人,受到極厚的疼愛及照顧。動物皆有不同的命運,何況是人
4. 也許有些人對寵物受到如人一樣的厚待,感覺很不以為然,甚至嗤之以鼻。但是如果從佛法所說三世因果的角度來看,人與動物都包括在六道中,人因惡業深重,轉生為動物受苦;動物受報完畢,又可回復為人身;所以人對寵物的恩愛,也是一種深厚的緣分,其中必有因緣,不會無因無故的。人畜之間,因果輪迴的故事,屢見不鮮,【阿含經】中「鸚鵡經」一篇,即很生動地描述因果輪迴的道理。
5. 佛陀對鸚鵡摩納的開示,說明業行會成就人的長壽/短命、健康/多病、美麗/醜陋、威德/猥瑣、尊貴/卑賤、富有/貧窮、智慧/邪見。眾生因自己所造的善惡業,而感得不同的善惡報。循著善惡業、依著善惡業、同類相應、物以類聚,眾生便隨著業力而出現幸與不幸的命運與遭遇,故要明確知道因果報應的道理,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6. 多行善不造惡,便能歡喜自在,不致輪轉於惡道,永無了期,正是一失人身再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