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解脫道的修持法,是以戒為起步,定為重心,慧為目的,合稱為「三無漏學」,三者缺一不可。由於眾生從無始劫以來,沾染著了貪、嗔、痴、慢、疑等煩惱,終日迷妄顛倒,以致生死流轉,未能出離。戒、定、慧就是用來去除眾生的貪嗔痴,斷除煩惑,以達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境界。【首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一、戒
戒,梵語「尸羅」,即戒律,是用來收攝身口意三業,達於止惡向善的目的。如果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合乎戒律,自然能促使身心安定,品行純潔,而趨入正道。戒的功能是斷絕輪迴等緣業因,也就是斷絕各種不好的因,甚至連善的因也要斷,因為這個因斷了以後,就可以不再墮入輪迴。實際上,戒就是一種願力,用戒相來規範自己,以達到諸惡莫作的目的。
顯教的戒律可分為「在家戒」和「出家戒」兩類。在家戒有五戒、十善、八關齋戒、菩薩戒等;而出家戒有比丘的二百五十戒和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戒等。
密宗的戒律可分為三大類:「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事師法五十頌》及菩薩戒,乃屬“行部”與“事部”之戒;五方佛戒、二十五支戒等為“瑜珈部”之戒;十四根本墮戒、八支粗罪戒等為“無上瑜珈部”之戒;此外,還有各部本尊的別戒,構成了密教的三昧耶戒的主體。
顯教的戒律是密教戒律的基礎,就像大乘的菩薩戒包括了小乘的別解脫戒一樣,故真正的密乘行者應該:外持別解脫戒,內持菩薩戒,密持金剛乘戒。
【佛遺教經】說:「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 此外,【梵網經】第十卷下『菩薩心地戒品』說:「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二、定
定,梵語「三昧」,或稱禪那、禪定,譯為默觀、沈思或靜慮。禪定是藉著止觀的方法,將散亂的心念收攝,專念一境,達到心力集中和身體內外統一的境地。禪修的功能,主要有三:首先是達到身心的平衡、健康,其次是令精神穩定,最後促成智慧心與慈悲心的開發。
事實上,控制自心實遠比控制其他一切外物為困難,祇有在修習禪定以後才能知道自己的思想,有如瀑布、閃電奔騰,全不由自主,要想控制此野馬一般的心,必須下極大的決心,作極長期的努力禪修才能辦到。﹝至於禪定之種類可瀏覽本網頁的修持法門﹞
【法華經】卷第五『安樂行品第十四』說:「在於閒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
三、慧
慧,梵語「般若」,譯為智慧。智慧是從寂定的性體上所起的慧照妙用,有照了一切事物的功能。這種智慧不是世俗的世智辯聰,而是由定力所證得的大智慧,無漏智慧。在佛法中,對智慧的分類很多。從修習的次第來說,有聞、思、修三種加行慧;亦有我法二空兩種無漏慧。
至於般若分有五種:
- 文字般若:是運用文字智慧的意思。把經典變成文字,讓眾生看到文字對佛法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 眷屬般若:是指附帶的智慧。如六度波羅蜜以般若為主,那麼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就是它的眷屬。
- 方便般若:又稱觀照般若。方便般若以觀照為主,是開始懂得修觀照的一種智慧。
- 境界般若:在修行過程中,所產生的每一個境界都可以稱為境界般若。
- 實相般若:是所有般若之王,其他四種般若最終的目的都是要進入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就是證入法性以後所產生的一種無限的智慧。
【佛遺教經】說:「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苦之良藥也;伐煩惱樹者之利斧也。」
結語:
佛法的目的在於淨化世界,而淨化世界須由個人內心之淨化開始,亦即各人從觀念的糾正與正思維的建立,同時以戒、定、慧的修行方法淨化身心。佛法的基本,在於戒、定、慧三無漏學,戒的精神在於存心之善惡,心若純善,即入於定的層次,定力若深厚且能持久,便發生智慧的功能。由是,三學之根本,乃在於內心的功用;因此,若能直接從自心的淨化著手,便是最實際的修行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