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輪體空 與 布施

简繁转换 - 简体

 

佛教「三輪體空」的觀念是源自【金剛經】。昔日,世尊回應須菩提尊者的提問:「云何應住?」 世尊開示的第一句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就布施而言,「三輪」是指能施之我、受施之人、所施之物三者;而「體空」是指在三者中,不可起執著布施之想,作自他俱空之觀。正如《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卷第四(上)云:「大乘菩薩,既覺了諸法,惟心所現。所謂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則能治、所治二無二也,二無二故,則三輪體空。」 假如我們行布施,但心中總是念念不忘自己對他人之恩惠,這就是著布施之相,是屬於世間有漏的福報,這祇是福德而不是功德。布施要做到不著相,才是真正的功德。功德與福德是有分別的,功德可以成為修行者在修行歷程中的一種助緣,使他可以在漫漫長路中快一點了生死、出三界、證菩提果;而福德祇是享受來世的福報,如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說到布施,佛教把它列為修持中的「四攝」與「六度」之首,可見布施之重要性。一般人會直覺地想到「施」是財物上的施予,其實布施可分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

  • 財布施:可分為外財施及內財施二種。外財是指身外之物,如金錢、財寶、衣服、飲食、田地、房屋、牲畜、醫藥等身外之物;內財是指自己的身體,如頭目、皮骨、牙髮、脣舌、手足、腦髓、血、內臟器官等我們身體上的東西,包括自己的生命。

  • 法布施:是指任何令眾生明白佛法之要意:舉凡升座說法、傳法、灌頂、口耳傳承及教授佛理等,皆列為法布施。在日常生活中,向人說及一些因果業報之道理,或者勸人戒殺等,祇要內容符合佛理,也是法布施的一種。但要注意的是宣說佛理時必須對機,例如對小乘根器者說大乘佛法、對大乘根器者勸發小乘心,或對未受灌頂者宣說密法,這都是不善巧方便或不如法的。故若以宣說佛法來行法布施,自己便要在佛法義理上有正確無誤之認知,及有相當的修證程度,又或得到根本上師的批准。

  • 無畏布施:是指解救他人危難,使人免除恐怖和不安。譬如有人遭受挫折或打擊,意志消沈時,若能以言語鼓勵他,使其建立信心,這都是無畏布施。菩薩行無畏施時往往連自己的生命也布施給眾生,而本身沒有感到絲毫畏懼。此外,持戒亦是一種無畏布施,因為持戒之人,無殺害他人的心,別人自然無畏。  

總括而言,我們可以用財布施、法布施來攝受眾生,以及用大無畏精神來行布施。但我們做任何的布施時,千萬不要執著作布施之想念,不應計較這件事情是誰完成,是誰在裏面造了多少的功德;要不然那祇是在人、我上計較,是得不到修行的法要。相反地,我們要抱著三輪體空的概念,以沒有可施的我,也沒有可施的對象,更沒有所施的一切行相,這才是清淨的布施。三輪體空之布施為修行的初階,能施、所施之空可對治慳吝,所以三輪體空之真正目標,在破除三輪乃至一切相之自性執,以達到了悟諸法空無自性的般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