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寶積經】記載:「云何聖財? 謂信(信受正法)、戒(守持戒律)、聞(能聞正教)、慚(自分有慚)、愧(於人有愧)、捨(捨離一切而無染著)、慧(智慧照事理),如是等德法,是謂七聖財。彼諸眾生不護此故,名極貧窮。」 |
● |
【涅槃經】曰:「有七聖財,所謂信、戒、慚、愧、多聞、智慧、捨離,故名聖人。」 |
● |
【報恩經】曰:「人生世間,禍從口出,當護於口,甚於猛火。猛火能燒一世,惡口能燒無數世;猛火燒世間財,惡口燒七聖財,所以口舌乃鑿身之斧。七聖財為信、精進、戒、慚愧、聞捨、忍辱、定慧。」 |
● |
【法句經】說:「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 |
|
|
1. |
信
信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我們能對佛法生起信仰的心,便能依照佛法行善利生,踏入正確修行目標,繼而獲得無窮的利益。【華嚴經】曰:「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 所以信是受持正法、成就佛道的首要資糧。 |
|
|
2. |
戒
戒是一種規範,是行為依循的準則。根據【佛遺教經】記載:「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再者《大藏經˙薩婆多毗尼毗婆沙》曰:「戒是佛法之平地,萬善由之生。又戒,佛弟子皆依而住,若無戒者,則無所依。」 所以戒為解脫之本,能防止身口意之惡行。 |
|
|
3. |
聞
【維摩經】「菩薩品」曰:「多聞是道場,如聞是行故。」 【圓覺經】曰:「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惟益多聞,增長我見(這裏指佛陀的知見)。」 【雜阿含經】曰:「佛告比丘,若聞色、受、想、行、識是生厭離欲滅盡寂靜法,是名多聞。」 【中阿含經】記載佛陀與給孤獨長者的一段對話,長者病重,因死亡的威脅而陷入恐怖之中,便向佛陀求教。佛陀在問答中指出:「若愚痴凡夫,因不多聞,身壞命終,趣至惡處,生地獄中。」 可見聞為三慧之首,因聞能思,生起智慧,不造惡業;思必能修,行持正法。若能聞佛聲教,便能開發妙解,如說而行。 |
|
|
4. |
慚愧
自慚而不造諸惡,於不善法中能心生羞愧,是為慚愧。能夠慚愧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足、有所不淨,道德、人格才能昇華,不會造諸惡業,修持正道。
|
|
|
5. |
施
即布施,將自己的所有與他人分享。布施有三種:「財施」─對貧病無依者,給予衣、食、財、藥等;「法施」─將自己所認識的佛法教化眾生,讓眾生明白事理,獲得入世和出世間的智慧;「無畏施」─以種種方法解除眾生的痛苦、害怕,繼而幫助他們遠離一切憂怖。並運用平等心、無憎愛心,毫不保留地以生命資財隨緣施捨眾生。 |
|
|
6. |
定慧
即觀照一切法,而攝心不散亂。定是慧體,慧為定用,兩者如燈與光,相輔相成,不即不離。學佛的人常生清淨心,自然定心而生慧,慧中而有定,有了定慧才能解脫。 |
|
|
7. |
精進
修一切法,無有間雜,以勇猛心遠離邪行而修持正道。又心不雜亂名「精」,無有間斷名「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知,不會修習無益苦行。於正法中,常能保持專一,心不散亂,無有間歇,以求出世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