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的色身(應化身)莊嚴無比,俱足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微細隱密者): 
             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等等,統稱為三十二相。具此三十二相者,不限於佛,在家為轉輪王(轉輪聖王是人間第一位有福德相的人),出家則為無上覺,他們都俱足此三十二種殊勝微妙的形相。能行百善乃得一妙相。 
 
佛菩薩之身所俱足之殊勝容貌形相中,顯著易見者有三十二種,稱為三十二“相”;微細隱密難見者有八十種,稱為八十種“好”(又稱八十隨好、八十微妙種好、八十種小相、眾好八十章或八十隨形好,隨形好者,隨三十二形相之好也)。三十二相與八十種好合稱“相好”,而一一相好都是百福莊嚴的。
 
雖然三十二相不限於佛,八十種好則惟佛菩薩始能俱足,故佛身必需具有三十二相與八十種好。佛經裏面常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以佛其實是具有無量相、無量好,而祇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來形容祂們。
 
三十二相是印度古時注意之特異生理現象,釋迦牟尼如來之身上的三十二相(與之並行的還有所謂八十種好,講的都是特異的生理現象,然而二者之間有不同,但也有重複),散見於許多譯本的佛典中,各譯本所說的基本上相同,但亦各有差異。例如:名稱的差異、次序的差異、詳略的差異等等。
 過去也有很多國家的研究學者、生物學家已經注意到三十二相,例如:德國學者 F. W.K. Muller、W. Schulze、E. Sieg、W. Siegling、E. Leumann、Reichelt 及 F. Weller,法國學者 S. Levi、Benveniste 和 Senart,比利時學者 W. Couvreur 等等都是。
 
 如來之身上有三十二相,祇要看到這些相,那就必然是如來無疑,漢譯【賢愚經】卷十二《波婆離品》第 50,講的就是這個了。
 
 各譯本記載的三十二相的順序和內容並不完全相同。三十二相本來就是出於信仰與文學之描述,再加上宗派的分歧,要求各譯本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但在分歧中仍似有規律可循。歸納起來,大體上可分為兩組:一組從足開始,一直到肉髻或眉間白毫;另一組從肉髻開始,一直到足。
 
 
            釋迦牟尼佛到天上說法時所現的相好,絕不祇限於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已,這是祂按天上的天人而現的佛相。佛亦可以神通自在,以變化身隨類示現六道眾生的相去渡化一切眾生。所以,祂在天上說法就現天人之身,在人間說法時,就現人身。由是可知佛在人間變化之人身會顯現有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
  三十二相 ( 1 ) 足下安平立相又作足下平滿相、兩足掌下皆悉平滿相,即足底平直柔軟,安住密著地面之相。是佛於因位行菩薩道時,修六波羅蜜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能引導眾生修習佛法,獲無量法益之功德。
 ( 2 ) 足下二輪相 又作千輻輪相,即足心現一千輻輪寶之肉紋相。或謂「足」亦指手足,故又稱手足輪相、手掌輪相。是由於過去世為父母、師長、善友乃至一切眾生,往返奔走,作種種供養及布施等諸事所感之妙相。現此相乃象徵佛之轉法輪,而示現於足下,表示遊化諸處之轉法輪;說法時,則顯現於手掌上之轉法輪印。此相能摧伏怨敵、惡魔,表照破愚癡與無明之德。
 ( 3 ) 長指相 又作指纖長相、指長好相、纖長指相,即兩手、兩足皆纖長端直之相。是由恭敬禮拜諸師長,破除驕慢心所感得之相,表慧命長遠、令眾生喜樂歸依之德。
 ( 4 ) 足跟廣平相 又作足跟圓滿相、足跟長相、腳跟長相,即足踵圓滿廣平。是由持戒、聞法、勤修行業而得之相,表盡未來際饒益、渡化一切眾生之德。
 ( 5 ) 手足指縵網相又作指間雁王相、俱有網鞔相、指縵網相,即手足一一指間,皆有縵網交互連絡之紋樣,如雁王張指則現,不張則不現。此相乃由修四攝法、攝持眾生而具有,能出沒自在無礙,表離煩惱惡業,得自在解脫,至無為菩提彼岸之德。
 ( 6 )  手足柔軟相又作手足如兜羅綿相、手足細軟相,即手足極柔軟,如細劫波毳之相。是以上妙飲食、衣具供養師長,或於父母師長病時,親手為其拭洗等奉事供養而感得之相,表佛以慈悲柔軟之手救護攝取親疏之德。
 ( 7 ) 足趺高滿相又作足趺隆起相、足趺端厚相、足趺高平相,即足背高起圓滿之相。乃佛於因位修福、勇猛精進感得之相,表恆以大悲心,以善法饒益有情眾生無上之內德。
 ( 8 ) 端如鹿王相又作腨如鹿王相、鹿王腨相、兩腨鹿王相,即股骨如鹿王之纖圓。是往昔專心聞法、演說所感得之相,表一切罪障消滅之德。
 ( 9 ) 正立手摩膝相又作垂手過膝相、手過膝相、平住手過膝相,即立正時,兩手垂下,長可越膝。此相是由離我慢、好惠施、不貪著名利,無相布施所感得,表降伏一切貪、嗔、癡、惡魔及哀愍摩頂眾生之德。
 ( 10 ) 馬陰藏相又作陰馬藏相、象馬藏相,即男根密隱於體內如馬陰(或象陰)之相。此相是由斷除邪淫、救護怖畏之眾生等而感得,表壽命長遠、得多弟子之德。
 ( 11 ) 身廣長等相又作身縱廣等如尼拘樹相、圓身相、尼俱盧陀身相,即指佛身縱廣左右上下,其量全等,體分高寬、上下均等,周匝圓滿,如尼拘律樹。是以其常勸眾生行三昧,作無畏施而感此妙相,表無上法王尊貴自在之德。
 ( 12 ) 毛上向相又作毛上旋相、身毛右旋相,即佛之一切髮毛,由頭至足皆右旋,其色紺青、柔潤。此相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之眾生,心生歡喜,皈依三寶,獲無量功德。
 ( 13 )  一一孔一毛生相又作毛孔一毛相、孔生一毛相、一一毛相、一孔一毛不相雜亂相,即每一毛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發出微妙香氣。乃由尊重、供養一切有情、教人不倦、親近智者、掃治棘刺道路所感之妙相,表能斷止一切惡習,修一切善法,消滅二十劫罪障,得解脫自在之德。
 ( 14 ) 身金色相又作真妙金色相、金色身相、身皮金色相,即指佛之身及手足悉為真金色,如眾寶莊嚴之妙金臺。此相是以常樂修善、離諸忿恚,慈眼顧視眾生而感得。此德相能令瞻仰之眾生厭捨愛樂,滅罪生善。
 ( 15 )  大光相又作常光一尋相、圓光一尋相、身光面各一丈相,即佛之身光任運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此相是由發大菩提心,勤修無量行願而有,能除惑破障,表一切志願皆能滿足之德。
 ( 16 ) 皮膚細軟相又作身皮細滑塵垢不著相,即皮膚細薄、潤澤,一切塵垢不染。是以清淨之衣具、房舍、樓閣等施予眾生,及遠離惡人、親近智者所感得之相,表佛之平等無垢,以大慈悲化益眾生之德。
 ( 17 ) 七處隆滿相又作七處滿肩相、七處隆相,即指雙手、雙足、雙肩和頸部七處之肉皆隆滿、柔軟。此相是由不惜捨己所愛之物施予眾生而感得,表利益一切眾生使其得以滅罪生善之德。
 ( 18 )  兩腋下隆滿相又作腋下平滿相、肩膊圓滿相,即佛之兩腋下之骨肉圓滿不虛。是佛給予眾生醫藥、飯食,又自能看病所感之妙相。此相能圓滿眾生聞法學佛心願之德。
 ( 19 ) 上身獅子相又作上身相、獅子身相、身如獅子相,即指佛之上半身廣大,行住坐臥,儀容端莊,一如獅子王。是佛於無量世界中,未曾兩舌,又教人善法、行仁和,及遠離我慢而感得此相,表儀容高貴、慈悲圓滿之德。
 ( 20 ) 大直身相又作身廣洪直相、廣洪直相、大人直身相,即謂於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此乃以施藥看病,持殺、盜戒,遠離驕慢所感,能令見聞之眾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
 ( 21 )  肩圓滿相又作肩圓大相、兩肩平整相,即兩肩圓滿豐腴,殊勝微妙之相。是由造像修塔,施無畏所感得,表滅惑除業等無量功德。
 ( 22 )  四十齒相又作口四十齒相、具四十齒相,即指佛具有四十齒,一一皆齊等、平滿如白雪。此相是由遠離兩舌、惡口、恚心,修習平等慈悲而感得。此一妙相表口常出清淨妙香,能制止眾生之惡口業,滅無量罪、受無量法樂。
 ( 23 ) 齒齊相又作齒密齊平相、諸齒齊密相,即諸齒皆不粗不細,齒間密接而不容一毫。是以十善法化益眾生,且常稱揚他人功德所感之相,表能得清淨和順、眷屬同心之德。
 ( 24 ) 牙白相又作四牙白淨相、齒白如雪相,即四十齒外,上下亦各有二齒,其色鮮白光潔,鋒銳堅固如金剛。是以常思維善法,廣修慈悲心而感得此相。此妙相能以大智慧,摧破貪嗔癡三毒。
 ( 25 ) 獅子頰相又作頰車相、頰車如獅子相,即兩頰隆滿、結實如獅子頰。是由見有德者,如實讚歎,並稱揚其美德,又喜布施,而感得之相。此相表能滅百劫生死之罪,面見諸佛,了了分明。
 ( 26 ) 味中得上味相又作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得上味相、常得上味相、知味味相,即指佛之口常得諸味中之最上味。此是由愍念眾生如子女,復以修行諸善法迴向菩提感得之相,表佛之妙法能滿足眾生的志願之德。
 ( 27 ) 廣長舌相又作舌廣博相、舌軟薄相,即舌頭廣長薄軟,伸展則可覆至髮際。是由發弘誓心,以大悲行迴向法界而感得之相。此相能滅百億八萬四千劫之生死罪,而得值遇八十億之諸佛菩薩授記。
 ( 28 )  梵聲相又作梵音相、聲如梵王相,即佛清淨之梵音,洪聲圓滿,如天鼓響,亦如迦陵頻伽之音。此乃由說實語、美語,止一切惡言所得之相。聞者隨其根器而心生善法,大小權實亦得惑斷疑消。
 ( 29 ) 真青眼相又作目紺青色相、目紺青相、紺眼相、紺青眼相、蓮目相,即佛之眼紺青,如青蓮花。是由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歡喜心布施予眾生所感得之相,表眼根清淨明潔,當來常見諸佛,常聞微妙法。
 ( 30 )  牛眼睫相又作眼睫如牛王相、眼如牛王相、牛王睫相,即指睫毛整齊而不雜亂。此相是由觀一切眾生如父母,並以平等之心憐愍愛護而感得。此相表慧眼恆開,不生憎恨。
 ( 31 )  頂髻相又作頂上肉髻相、肉髻相、烏瑟膩沙相,即頂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是由教人受持十善法,自亦受持而感得之相。此相表智慧、福德圓滿之相。
 ( 32 )  眉間白毛相又作白毫相、眉間毫相,即兩眉之間有白毫,柔軟如兜羅綿,長一丈五尺,右旋而捲收,以其常放光,故稱毫光、眉間光。因見眾生修戒、定、慧三學而稱揚讚歎遂感此妙相。此相心明澄淨,能見百億諸佛,光明微妙境界。
 八十種好 八十種好之順序與名稱,異說紛紜。現根據【大般若經】卷 381載,八十種好是:  ( 1 )  指爪狹長,薄潤光潔。( 2 ) 手足之指圓而纖長、柔軟。
 ( 3 ) 
            手足各等無差,諸指間皆充密。
 ( 4 )
            手足光澤紅潤。
 ( 5 )
            筋骨隱而不現 ( 脈深不露  )。
 ( 6 )
            兩踝俱隱。
 ( 7 )
            行步直進,威儀和穆如龍象王。
 ( 8 )
            行步威容齊肅如獅子王。
 ( 9 )
            行步安平猶如牛王。
 ( 10 )
            進止儀雅宛如鵝王。
 ( 11 )
            迴顧必皆右旋如龍象王之舉身隨轉。
 ( 12 )
            肢節均勻圓妙。
 ( 13 ) 骨節交結猶若龍盤。
 ( 14 )      膝輪圓滿。
 ( 15 )      隱處之紋妙好清淨。
 ( 16 )      身肢潤滑潔淨。
 ( 17 )      身容敦肅無畏。
 ( 18 )      身肢健壯。
 ( 19 )       身體安康圓滿。
 ( 20 )      身相猶如仙王,周匝端嚴光淨。
 ( 21 )   身之周匝圓光,恆自照耀。
 ( 22 )  腹形方正、莊嚴。
 ( 23 )  臍深右旋。
 ( 24 )  臍厚不凹不凸。
 ( 25 )  皮膚無疥癬 ( 疤斑 )。
 ( 26 )  手掌柔軟,足下安平。
 ( 27 )  手紋深長明直。
 ( 28 )  脣色光潤丹暉。
 ( 29 )  面門不長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嚴。
 ( 30 )  舌相軟薄廣長。
 ( 31 )      聲音威遠清澈。
 ( 32 )      音韻美妙如深谷響。
 ( 33 )      鼻高且直,其孔不現。
 ( 34 )      齒方整鮮白。
 ( 35 )      牙圓白光潔鋒利。
 ( 36 )      眼淨青白分明。
 ( 37 )       眼相修廣。
 ( 38 )      眼睫齊整稠密。
 ( 39 )      雙眉長而細軟。
 ( 40 )      雙眉呈紺琉璃色。
 ( 41 )      眉高顯形如初月。
 ( 42 )      耳厚廣大修長輪埵成就。
 ( 43 )      兩耳齊平。
 ( 44 )      儀容令見者皆生愛敬。
 ( 45 )      額廣平正。
 ( 46 )      身威嚴俱足。
 ( 47 )      髮修長紺青,密而不白。
 ( 48 )      髮香潔細軟柔潤。
 ( 49 )      髮齊不交雜。
 ( 50 )      髮不斷落。
 ( 51 )      髮光滑殊妙,塵垢不著。
 ( 52 )      身體堅固充實。
 ( 53 )      身體長大端直。
 ( 54 )      諸竅清淨圓好。
 ( 55 )      身力殊勝無與等者。
 ( 56 )      身相眾所樂觀。
 ( 57 )      面如秋滿月。
 ( 58 )      顏貌舒泰。
 ( 59 )      面貌光澤無有顰蹙。
 ( 60 )      身皮清淨無垢,常無臭穢。
 ( 61 )  諸毛孔常出妙香。
 ( 62 )  面門常出最上殊勝香。
 ( 63 )  相周圓妙好。
 ( 64 )  身毛紺青光淨。
 ( 65 )  法音隨眾,應理無差。
 ( 66 )  頂相無能見者。
 ( 67 )  手足指網分明。
 ( 68 )  行時其足離地。
 ( 69 )  自持不待他衞。
 ( 70 )  威德攝一切。
 ( 71 )      音聲不卑不亢,隨眾生意。
 ( 72 )      隨諸有情,樂為說法。
 ( 73 )      一音演說正法,隨有情類各令得解脫。
 ( 74 ) 說法依次第,循因緣。
 ( 75 )      觀有情,讚善譭惡而無愛憎。
 ( 76 )      所為先觀後作,俱足軌範。
 ( 77 )      相好,有情無能觀盡。
 ( 78 )      頂骨堅實圓滿。
 ( 79 )      顏容常少不老。
 ( 80 )      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 ( 即卍字 )。
 註:  上面所列舉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每一種“相好”都是佛陀往昔圓滿每一種利益眾生的功德而報得的,而這每一種利益眾生的行為就是每一位佛教徒所要學習和履行的。  日常生活中,佛弟子的禮拜、讚歎、供養諸佛菩薩,是要讓自己銘記佛菩薩的大慈悲心和各種利益眾生的行為。這不僅是表達對佛體一一“相好”所代表的每一種圓滿功德的敬仰,而且在敬仰的同時,行者也應廣修福德,累積助道因緣,在日常生活中,以諸佛菩薩行作為己行,學習諸佛菩薩過去因地修行所感得的“相好”而勤修六度四攝、利益眾生的大行。這樣行者當下就是本尊的化身,同時也在圓滿本尊的報身,臨終以此菩提道業,自然往生本尊淨土或西方極樂世界。如【阿彌陀經】中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些善根福德,是金剛乘的人,應該隨分隨力去做,使善根增長,福德增勝,以此功德迴向本尊淨土或西方極樂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