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陀 成 道 日

简繁转换 - 简体

 
 
有幾點要提一下:
佛陀在我們的人間成道。
阿難尊者為佛陀的堂弟,在佛的成道日出生,故名「慶喜」,與羅睺羅同歲。佛成道二十年,阿難出家,為侍者三十年。
在釋迦牟尼佛成道之日發大誓願:有最大威德的世尊,為救渡十方一切六道受苦眾生,經過無量劫才能得成佛道,圓滿從前所發的誓願。所以,若人真正要發心修行,必須要發大願力,若能在佛陀成道之日發大願力,那是最好的。因為十方諸佛成就佛果,皆發無上的誓願及廣大的菩提心。為甚麼我們在修道上耐不得苦或者生退轉心? 原因是我們沒有“真正”拿出“真心”來修道,未曾發金剛堅固般若波羅蜜的誓願心。
佛陀成道相:釋迦牟尼佛於菩提樹下修道,左手結定印,右手施降魔印(又名觸地印);伸右手覆於右膝,指頭觸地,震退羣魔,召地神作證,以示成道。後世以此成道相來塑像,給人作朝拜。
釋迦牟尼佛成道時,天魔即下降,請世尊入涅槃,佛陀以四眾弟子尚未俱足,正法又未流佈,沒有答應天魔。世尊弘揚佛法四十九年後,天魔再度下降,對佛說:「以前,你說正法尚未流佈,四眾弟子沒有俱足,要住世弘法,現在四眾已俱足,正法也流佈了,應該入涅槃了。」 這次,釋迦牟尼佛便答應了天魔。
悟道容易修道難,修道容易成道難,成道容易行道難。
佛陀在成道後的第一次傳法在夏天,在鹿野苑為五位比丘弟子(五位中,第一個得度的是憍陳如尊者)所講的佛法,就是四聖諦。

成道的最後關卡:從耶穌基督被帶進刑室審問,一直到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整個過程,就是成道的最後關卡。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外,老子等一代聖人都經歷過那成道的最後關卡。成道以前必須先訂一條路,然後循著那個路回家(即佛土),當你回家叩門時,你必須脫下最後一層外衣抖一抖,卸盡世間的塵土,然後那一扇門才會打開。然而,脫下最後一層外衣卻是最堅苦的一關,它比人死亡時靈魂脫離身體的撕裂還要苦上幾倍。當一個準備成道的人面臨最後一關時,必須毅然決然地跳進那個炙熱火坑,接受那份煎熬般的訓練。那個進入內心最深沈的世界所產生的拋開生死糾纏的心識,正是佛教密宗所謂的「菴摩羅識」,那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菴摩羅識」就是成道以前的最後意識。所有成道者都必須經過這個關卡,而這個關卡就設在人世間,所以六道中,人間是成道的惟一最快的道場。

在忍受極端的痛苦(肉體上及心靈上)時才能使本性現前,當準備好忍受極端的痛苦時,已經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祇要保持覺知,當極度痛苦來臨時,全身的感官將達到最高峰點,那時就進入另一個高層次。在來到那千鈞一髮的時候,一切感官反而變成沒有作用,說時遲那時快,那一扇門就會打開,就像“破哇法”,你一個箭步就進入門內,到了彼岸,回到了家。

簡單說,修行在苦與樂、動與靜,對立與統一之間。感官的“樂”祇是一瞬間,很難進入極樂,它頂多祇是碰觸到那個門而已,更何況它的出發點是建立在貪慾。但感官的“極苦”就不同,在最痛苦的時候,是由極動入極靜,這樣最容易;「動」當然是感官的動,當「感官的動達到最高點」,便入了另一個高層次的門,而它的緣起是菩提心。

從釋迦牟尼佛的本生事蹟裏,每一世都展現過極端大的魄力,如「以身餵虎」、「割股餵鷹」等都是;在強烈意識之下把整個生命都供養給法界眾生,有這種魄力就足以成道。

假如光靠打坐入靜就妄想成佛,那就沒有道了。假如光靠累積功德就妄想成道,那就沒有真理了。大無畏布施的精神也是成道的基礎,布施所有的生命、意識,才是真正的布施。成道必須內修靜坐和外積功德。

成道以後也要受報嗎?
是的,成道以後也要受報。在世間成了聖人或偉人,也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比如耶穌被他的門徒出賣,最後釘死於十字架。釋迦牟尼佛成佛前後,也有很多魔難,例如六年的雪山修行的障礙、樹下降魔、托鉢不得食、風寒背痛、女人誣陷、弟子提婆達多落石傷足、釋迦族遭受滅亡、臨涅槃前因誤食有毒的野菌而腹痛如絞等等。佛陀的弟子更不用說,證得阿羅漢以後,也有受報的記錄,如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和蓮花色比丘尼都是被人活活打死。

聖人受難,正是表現其偉大人格和成就偉大事業的不易。東西方的宗教,各有其理論:基督教說耶穌是為了人類贖罪,佛教則說釋迦牟尼是為了普度眾生。佛教再可以從兩個方向說︰一是法身示現,以作為凡夫的榜樣,表示凡夫也能成佛。二是佛由人成,所以,人類所有的苦、樂、禍、福,示現為人間身的佛也同樣有;雖然佛陀自己本身沒有苦、樂、禍、福的障礙,為了引導正在苦、樂、禍、福中的眾生走上修行佛法的大道,所以,方便示現同於一般的人類。

人在人間必定有他的身體,有身體必定會遇到身體的所需和所忌。如果不假辛勞而獲得佛果,不遇魔難而成為佛,那就沒有修行的必要,也顯現不出聖人之偉大。所以,在佛成道之後,雖俱足六通三明,他還是在人間托鉢、遊行,衣、食、住、行,完全同於人,生活所需也同於人,弟子向佛問好的時候,也會說到︰「眾生難度嗎?」「身體健康嗎?」 確少見到佛陀使用神通來解決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祇是用智慧,以人間通用的方式,解決人間的問題。

不過心得解脫的佛,身體雖然跟一般的常人一樣地受到痛、癢等種種反應,但是不會因此而生起喜、怒、哀、樂的煩惱,所以,佛的受報和常人的受報迥然不同;受報是對因果負責,解脫是從煩惱得到自在。如果大乘羅漢、菩薩以及諸佛,乘願來到世間救濟眾生,那是化現,不是受報,從凡夫看他們,也有生、死、衰、老、病痛等的現象,他們卻未受到這些現象的困擾。

從最後身的菩薩或最後身的羅漢來講,他們從此以後,不再受到三界中生死的約束和苦難的左右,因此,必須要把無始以來凡夫位中所造的一切不善業全部清理償還。這也等於俗人若發心出家,必須在清償及“徹底清理”所有一切債務、所有一切世俗的錢財關係、感情關係、圓滿應有責任和義務之後;若是犯罪、負債、父母不允、妻子或丈夫不許者,均不得出家。所以,在成佛之前的最後身菩薩,固然要接受往昔的業報,成佛時,雖然心得自在,不再受到煩惱的困擾和苦樂的影響,但是他在沒有進入稱為無餘涅槃之前的身體,還是在人間活動,還是會受到物質世界的影響,那就是最後果報的承受。

有一首很出名的小提琴作品叫“流浪者之歌 (Zigeunerweisen)”,作者是西班牙的沙拉沙帝 (Sarasate 1844 - 1908)。另外有一本書也是叫“流浪者之歌”,奇怪嗎? 它不是音樂作品,而是 1922 年所出版的 Siddhartha《流浪者之歌》;以悉達多(釋迦牟尼佛在悟道之前的名字)為本,獨自發展出悟道的故事。若果大家想探討一下兩者(指此書和傳統佛教史)之奧秘和分別,大家不妨看一看黃郁軒(南華大學社會所研究生)之「以赫塞的流浪者之歌做宗教理論討論」。

赫曼赫塞 (Hermann Hess) 簡介

赫曼赫塞出生在1877年德國的基督教新教家庭中,由於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赫塞的文學著作備受爭議及德國政府的監控,遂搬到瑞士南部的堤契諾,而流浪者之歌一書也是在此創作的。而後在1943年出版的《玻璃珠遊戲》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是一個多產的作家,但是其著作中都有一種尋求真理,找尋某些標地物的痛苦過程。

 

節錄自黃郁軒之「以赫塞的流浪者之歌做宗教理論討論」:
有計劃的流浪叫『自助旅行』﹔
不得已的流浪叫『流放』;
危險的流浪叫『冒險』;
心靈的流浪叫『孤獨』;
短時間的流浪叫『出走』……
流浪的解釋有千百種,到底甚麼才是流浪呢?

西塔達(悉達多)終其一生追求悟道的精神令人敬佩,這故事也說出了整個佛教主要的精神教義,也就是整個佛教所要教導人的東西。人的一生不就是一直在做流浪與放逐,才能發現其美好的真諦嘛。如果不經一番磨練試驗,又怎麼能從中領悟世界美麗的道理。縱使每個人有其對世界的注解,但就是因為如此世界才顯得其多采多姿!

   
 

註:
臘八粥的材料通常隨個人喜好,可用:
小米 – 1 飯碗           糯米 – 1 飯碗
黃米 – 1/4 飯碗        紅棗 – 1/4 飯碗
蓮子 – 1/4 飯碗        紅豆 – 1/4 飯碗
花生 – 1/4 飯碗        栗子 – 1/4 飯碗
百合 – 1/4 飯碗        松子 – 1/4 飯碗
砂糖(或冰糖)– 1 飯碗    葡萄乾 –1/4 飯碗
桂圓(龍眼乾肉)– 1/4 飯碗

做法也可依個人喜好,但基本如下:
先把米洗淨;除龍眼乾、葡萄乾外,各式配料洗淨浸水約 4 小時。然後把所有材料(除糖外)放入鍋中,先用適量清水煮滾,再改用小火熬煮,最後加糖一起煮,熬得越久越爛越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