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路流傳
千 年「七 寶 阿 育 王 塔」現 身 中 國
(下)

简繁转换 - 简体

 
歷史傳說

塔,最初用來供奉舍利、經文、法物等,即佛塔,14世紀以後逐漸世俗化。佛塔的造型起源於印度,傳入中國後建造形制廣泛拓展。“阿育王塔”的得名,源自公元前 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阿育王。

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又被稱之為轉輪法王,他所處的年代大約相當於中國的隋朝時期,傳說這位國王早年間是好戰喜殺戮到處征戰,然而到了晚年的時候他非常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後來篤信佛教,被稱為「無憂王」。不僅自己受了五戒專心禮佛,還把佛教立為國教,後來他覺得光在自己的國家宣傳佛教還不夠,於是他大力向鄰國推廣佛教,據史籍記載,他在世界上建立了 84,000座寺塔,還建造大量供奉佛舍利的寶塔,其所建寺被稱為「阿育王寺」,所造塔被稱為「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在中國 

阿育王塔的形制同樣來源於古代印度,是以半球形的「窣堵坡」為基本原型,再受犍陀羅藝術影響而形成的。剛進入中國時,其形制較為簡單,底部為扁平基座,上部的塔身為覆鉢狀(指向下之半球體,狀如倒覆之鉢,即於佛塔塔身之上所作半圓之覆鉢形狀,俗稱斗形),後來逐漸增高,由一層變為多層,塔身也由圓而方,最終發展成了有基座、塔身、塔剎、相輪、山花蕉葉等完整形制的阿育王塔。
就阿育王塔的功能而言,造型小的可陳列在大殿、佛龕之內;大的則可作為寺院的建築構成之一。供養在塔殿內的小型塔多用金、銀、銅、鐵鑄造,獨立建造者全部使用磚石材質。縱觀中國的「阿育王塔」,在 1800餘年的建築與鑄造史上,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形制有所發展,但始終保持著特殊風格,成為中國佛塔中一個獨特的體系。

阿育王統治的時代距今約 2200年,傳說他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佛舍利,其中中國有 19座,而南京發掘的長幹寺(即大報恩寺前身)就是其中的第二座。

大報恩寺遺址位於南京中華門外古長干里,最早由三國時期東吳大帝孫權在此建江南首寺“建初寺”和阿育王塔,供奉天竺沙門康僧會請得的“感應舍利”,這是繼河南洛陽白馬寺之後中國的第二座寺廟。晉太康年間復建,名“長幹寺”。公元 988年,長幹寺住持演化大師可政得玄奘大師頂骨舍利,於長幹寺建塔瘞藏。1011年,可政大師重建長幹塔,並在地宮瘞埋佛頂骨真身舍利、諸聖舍利和感應舍利。明永樂六年毀於火。明永樂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敕工部於原址重建,耗時 17年建起一座「九層五色琉璃寶塔」,隨後再次更名為“大報恩寺”。

史料記載,這座寶塔高「二十四丈六尺一寸九分」,換算成今天約 78米,僅塔頂寶珠的直徑就達 4米;寶塔通體由琉璃燒製,塔內外置長明燈一百四十六盞,它還是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蹟」,被當時的西方人譽為「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寶塔從明初建成,直到清代仍是金陵(南京的古稱)勝景之一,康熙皇帝留詩「湧的千尋起,摩霄九級懸;琉璃垂法相,翡翠結香菸。締造人功巧,流傳世代遷;曠然彌遠望,萬象拱諸天」,乾隆皇帝也曾逐層題寫匾額。


製作工藝

七寶鎏金阿育王塔在銀片製作上,先根據阿育王塔造型,將厚為 0.6厘米銀片作為毛料,然後取用大於銀片的松木板,刨平,再將房屋上的老屋瓦(古時房屋青瓦較多,尤其是宋代),敲成瓦灰,將松香加熱成糊狀,將瓦灰拌入松香內,攪拌成黑色膠泥,將黑色膠泥覆蓋在事先準備的木板上,鋪平,然後將準備好的銀片用火燒紅,冷卻後附在膠板上,用木槌敲平。

古老的鎏金工藝能不變色,且牢固,黃金燦爛光澤、華貴富饒如新。鎏金是中國古老的傳統工藝,古稱火鍍金、汞鍍金、混汞法等。鎏金是自先秦時代即產生的傳統金屬裝飾工藝,是一種傳統的做法,至今仍在民間流行。在東周和漢代以後均頗為流行,是當時最值得稱道的銅器表面裝飾工藝之一,先後稱為黃金塗、金黃塗、金塗、塗金、鍍金,宋代始稱鎏金。
這種工藝的程式,包括煞金、抹金、開金、壓光等四道工序。
先將黃金鍛成金箔,剪成碎片,加熱至400℃左右,然後倒入汞,攪動使金完全溶解於汞中,然後倒入冷水中使其冷卻,成為銀白色泥膏狀的金汞合劑,這種液體俗稱為金泥,這個過程俗稱為“煞金”。
其次,用磨炭打磨掉銅飾件器表面的銅銹後,用“塗金棍”沾上金泥與鹽、礬的混合液均勻地抹在器物表面,邊抹邊推壓,以保證金屬組織緻密,與器物黏附牢固。此一工藝過程統稱“抹金”。
然後,適當的溫度經炭火溫烤,使水銀蒸發,黃金則固著於銅器上,其色就由白色轉為金黃色,此一工藝過程統稱為“開金”。舉例來說,在實際操作中,經過四次鎏金的銅件,金層厚度能達到 36微米。
最後,用毛刷沾酸梅水刷洗,並用瑪瑙或玉石製成的“壓子”沿著器物表面進行磨壓。使鍍金層緻密,與被鑄器結合牢固,直到表面出現發亮的鎏金層。此一工藝過程統稱“壓光”。
這樣一件精美鎏金件便誕生了。

這時就可以將佛教紋樣構圖印到銀片上,做出線條後,銀片上就形成了佛教紋樣的凹形線條,為了達到想要的效果,這期間需要不斷地回火和捶打以及經過其他工藝程序,直到達到效果為止。
因為七寶阿育王塔上要嵌 452枚珠寶,其中一些珠寶是異形的,就必須先在銀板上根據寶石挖出一個圓窩。將銀板取下、清洗、折彎、折合成形,然後合形時要造框架,因為塔內要放金棺銀槨,需要較大空間。
這個空間就是採用千年不變的木材“沈香木”製作出來的,工匠們將造好含有銀紋佛教紋的銀片,包裹在圖樣大小的沈香木框架上,然後用鉚釘鉚成,裝上各種銀飾部件。最後將造好的銀阿育王塔經過清洗、除漬,並將珠寶鑲嵌上,再進行鎏金。


佛頂真骨(續)

佛頂骨,原本指佛頂肉髻,是佛陀三十二相之一、八十隨形好之七十八好。【無上依經】中說:「頂骨湧起自然成髻是也。」 到佛陀涅槃後,頂骨形成舍利稱為佛頂舍利。【大般若波羅密多經】第 531卷記載「頂骨堅實,窮劫不壞。」 關於佛頂骨舍利在各種佛教典籍中有不同的描述:《洛陽伽藍記》第五卷記「方圓四寸,黃白色,下有孔」;《續高僧傳》第三卷記「周尺二寸,其相仰平,形如天蓋」;《神州三寶感通錄》上卷記「高五寸、闊四寸許,黃紫色」;《法苑珠林》第二十九卷記「廣二寸餘,色黃白,髮孔分明」。從目前出土的佛頂骨舍利的相狀顏色等方面來看與記載基本相符。

香港佛教界在 1999年和 2004年佛誕期間分別迎請佛牙舍利和佛指舍利蒞港供奉,盛況空前。2012425日,世間僅存的一枚釋迦牟尼佛頂骨舍利,由特別專機從南京平安抵達香港。當天,香港佛教界和廣大信眾在香港體育館(紅磡體育館)舉行了盛大的安奉大典,恭請這一佛教聖物蒞港,一連六天(425-30日)供公眾供奉瞻禮。是次蒞港供奉的佛頂骨舍利是繼 20106月於南京棲霞寺盛世重光後,首次離開南京供奉和供公眾瞻禮。佛頂骨舍利為稀世奇珍,佛教最高聖物。【大般涅槃經】說:「若見如來舍利,即是見佛。」又說:「供養舍利即是佛寶,見佛即見法身。」 至此,香港成為全球目前惟一的迎請供奉過三大佛教聖物(佛牙、佛指及佛頂骨舍利)的地方,實在稀有難得,是為香港之福。


佛舍利蒞臨香港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