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乘菩薩跟小乘行者有分別,因大乘菩薩俱足「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
● |
菩薩修行是為度眾生,在六道中也修行,見一個度一個。眾生無量,故菩薩之慈悲喜捨亦應無量,否則此菩提心不具,無量眾生則不能度。若退失其心,或有限量地度,失了無量之意思。無量者,無可限量也。 |
● |
四無量心可緣無量眾生,又可對治無量戲論、煩惱。【增一阿含】卷七「安般品第十七」中曰:「羅雲! 當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嗔恚皆當除盡……。當修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當除盡……。當修行喜心;已行喜心,所有嫉妒皆當除盡……。當修行捨心;已行捨心,所有驕慢悉當除盡。」 可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可分別對治不同煩惱。修慈心可息嗔恚,修悲心可除惱害,修喜心可除嫉妒,修捨心可對治貪愛、驕慢。 |
|
|
內容
這四無量心指的是大慈波羅蜜、大悲波羅蜜、大喜波羅蜜、大捨波羅蜜。 |
1. |
慈 — 即無嗔。
【大寶積經】云:「但見眾生清淨勝德,而不見彼有諸愆犯」。既然「能不見人之不善」,自然嗔心不起。
慈無量心是能恕他人的過失,盡量給予眾生快樂。然而卻不等於對不良現象不加指出、指正/糾正,惟祇對事而不對人。 |
2. |
悲 — 即惻隱。
【大寶積經】云:「彼諸眾生為諸煩惱之所加害」。因觀見眾生煩惱,乃生惻隱心而度之。故具悲心菩薩,便當為彼宣說妙法,使其永斷諸欲煩惱。 |
3. |
喜 — 即慶悅。
【大寶積經】云:「行菩薩行,常懷歡喜,勤求正法無有厭倦。」 特點在於續佛慧命,為了無上菩提,菩薩摩訶薩一心愛樂正法、一心愛樂眾生,勤求正法永無疲倦、無懈怠和無怨無悔。其慶悅是以正法為基礎,不同於世間欲樂喜悅。 若見人善(比自己好),不成嫉妒,反生歡喜讚歎,是能行「喜」。 |
4. |
捨 — 即平等。
【大寶積經】云:「於怨親所,其心平等」、「於我自身及他眾生,起平等信欲之意」、「於諸有恩及無恩所,平等方便」。故懷平等心視眾生的心態,即具「捨」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