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 惱 障

简繁转换 - 简体

 
I. 三障
當佛弟子誦偈時,很多時會遇到這句偈:『願消三障諸煩惱…』。何謂「三障」?
煩惱障:如貪、嗔、痴等之惑。
業障:如五逆(重業)、十惡(有輕重業之分),由身口意所造之不善業。
報障(或果報障、異熟障):以煩惱、業為因,招感三惡趣(地獄、餓鬼、畜生)等之果報。
眾生因有這三種障礙,因此引起無邊之煩惱,煩惱能迷惑本性,所以不能開悟佛道。
 

II. 二障

煩惱障:屬事障,由“我執”而生。煩惱障即見、思二惑的總稱,行者若見思惑未破,則不能脫出三界,仍流轉生死。簡單來說,煩惱障是指貪、嗔、痴等一切諸惑,因擾亂眾生身心,而障礙涅槃之果,故名煩惱障。
所知障:屬理障,由“法執”而生。行者由於無明惑故,迷妄於所知之境界,覆蓋正知見,而成中道種智之障礙。簡單來說,行者對於世出世法,認其為“有”,執之太過,成為法塵,則障礙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諸法實相,故名所知障,又作智障。
 

以上二障是同一煩惱之兩面觀,煩惱障以我執為根本,所知障以法執為根本。若由作用之特徵而言,煩惱障乃障礙涅槃之果,而所知障乃障礙菩提之業。

小乘之阿羅漢及辟支佛,因已去除「見思惑」(註 1),所以他們能斷除「煩惱障」,又因「塵沙惑」及「無明惑」仍未去除,尚要遭受「所知障」;故雖無「我執」,但「法執」仍在。

至於大乘菩薩,若以「十地」來說,在第八地以前,菩薩能將煩惱障和“粗略”的所知障淨除,可惜「無明惑」未破盡,故尚會遭受輕微之所知障(習氣)的影響;而在第八、九、十地的菩薩,才能將“細微”的所知障和習氣淨除。

其實,俱生我執 (註 2),須八地菩薩方能斷除;而俱生法執 (註 3),須成佛方斷;故惟有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佛果,才能完全地斷盡「煩惱 (事)、所知 (理)」二障。

 
註:
(註 1) 「惑」為煩惱之別名,指身心惱亂之狀態。惑有二惑、三惑之分:
  二惑:見惑、思惑。概括三界煩惱之通稱,此二惑為正受三界生死之因,斷此二惑,始脫離三界,故凡夫有二惑。斷有次第,先斷見惑,次斷思惑。
  見惑:見解上之妄惑,諸妄見也。見可分五: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
  思惑:思想上之妄惑,凡夫對世間事物而起之妄惑。思可分五:貪、嗔、痴、慢、疑。
     
  三惑:惑也可分三類。天台宗統收一切之妄惑為三類。
  見思惑:將見、思二惑合一而稱。斷此二惑,即離三界,聲聞、緣覺以之為涅槃。故見思惑乃凡夫之惑。菩薩更進一步而斷後二惑,此即聖人之惑。
  塵沙惑:指菩薩教化眾生之障。當菩薩教化眾生,必須通達如塵如沙無數之法門,但學力不足,未能融通此無量無邊之法門,自在教化,謂之塵沙惑。
  無明惑:又稱障中道之惑,即障覆中道實相之根本無明,為一切生死煩惱之根本。
(註 2) 俱生我執:執五蘊假和合身之見聞覺知作用,認為此中常有一主宰的人我者,名為我執。我執有“俱生”及“分別”二種:先天法爾而有者,為「俱生我執」;後天由分別力所生者,為「分別我執」。
(註 3) 俱生法執:無始以來,熏習成性,常於一切法,妄生執著者,名「俱生法執」。此種法執,非由分別而起,乃有生俱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