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 利 塔

  简繁转换 - 简体

頁底
舍利塔是指安置佛陀舍利之塔(stupa,直譯為窣堵波,或塔婆,為梵文與巴
利文的音譯),或安置一般遺骨之塔。舍利塔又作舍利浮圖、浮屠、骨塔、
佛塔,是一種紀念性的建築物,為佛教的象徵之一。佛陀涅槃後,由香姓婆
羅門將佛舍利分為八份,分予迦毗羅衞等八國請回建塔供養。其後,阿育王
建立八萬四千塔以供養佛舍利,於法顯、玄奘至印度時仍可見到阿育王所建
之塔,惜該類舍利塔今已不存。

中國在西晉時期譯經時創造了「塔」這個字,而「塔」是起源於印度。塔最
初是墳墓式的小塔,用以藏舍利,後來也用來供佛像、收藏佛經或保存僧人
遺體。中國的佛教徒和修塔匠們加以創新,產生了中國式的塔。歷史上,中
國曾在南北朝、唐朝、宋朝、明朝先後四次興起建塔的高潮。

阿育王建立 84000寶塔之說,東傳到中國,大約在四世紀以後,中國就出現
了阿育王塔的記載,而且隨著時代的轉移,中國境內出現更多的阿育王塔。
 
南朝劉宋宗炳(375─443)寫《明佛論》,就提到在山東臨淄有阿育王寺
的遺址。
梁代僧人釋慧皎(497─554)的《高僧傳》中記載了有關在中國境內阿育
王塔的搜尋,有一段清楚的描述:東晉時候,就有一個僧人釋慧達(俗名
劉薩訶)聽了他師父的囑咐,到南方尋找阿育王塔像,加以禮拜,用來懺
除他前世的罪業。慧達到了東晉的首都建業(今南京市)的長干寺,發現
寺院的塔剎放出奇異的光芒,挖掘塔下,發現了鐵函中有銀函,銀函中有
金函,金函中有三顆舍利、爪甲和頭髮。當時的人認為這就是阿育王所興
建的八萬四千個寶塔當中的其中之一,裏面的舍利當然就是佛舍利了,於
是便在原來的塔側,再建一個新塔用來埋藏舍利。
魏收(506─572)撰寫的《魏書》之釋老志裏,記載在洛陽、臨淄等四個
地方有阿育王塔。
到了唐代,中國境內也出現更多的阿育王塔,唐初法琳《破邪論》裏,則
說洛陽、臨淄、扶風六處均有阿育王塔,並都有神驗。
道宣(596─67)的《廣弘明集》則說各地共有十七處阿育王塔。
《集神州感通錄》記載了十九處有阿育王塔,到唐代僧人道世所寫的《法
苑珠林》增加到二十一所。
     
中國從皇帝開始,漸漸地各個階層均發心興建舍利塔:
如唐文宗時的宰相李德裕(787─850)就曾經施捨金棺銀槨,裝藏他於大
和三年(829) 在上元禪眾寺舊塔基中所發現的舍利,再把舍利埋藏在丹徒
縣(今江蘇鎮江市)甘露寺石塔下。宋神宗熙寧年間,該寺僧人發掘古殿
基,找到這個金棺,以及放置其內的七粒舍利。在當時這確是一件大事,
蘇東坡到甘露寺遊覽時,還特別做詩敘述此事:「薙草得斷碑,斬崖出金
棺。瘞藏豈不幸,見伏理可歎。」 元豐元年(1078) 在舊基上重建鐵塔,
重新埋藏這個金棺。當時地方官都參與此事,如擔任潤州太守王安禮(王
安石之弟)就在銀函上親自墨書:「臨川王安禮元豐元年四月七日記」。
1960年江蘇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修復鎮江甘露寺鐵塔時,就在塔基的地宮中
,發現了李德裕埋藏舍利的金棺、銀槨和其他的石函,從石函上的題記,
使得千年之後人可以知道這一段幾百年之內甘露寺舍利重覆出土、埋藏的
來龍去脈。
宋代著名的文學家蘇軾也曾經捐贈金棺、銀槨,用以埋藏其弟蘇轍所得到
的三色舍利,並葬在山東省長清縣真相院釋迦舍利塔塔基下的地宮裏。從
出土的石函蓋上的刻石,上面就是蘇軾的撰文,並且親自書寫的:「齊州
長清縣真相院釋迦舍利塔銘并引」,其中就清楚地交代了蘇轍所得的舍利
,原來是一位僧人從洞庭湖的阿育王塔所偷來的,目的是為了要給其他沒
有舍利地方建塔供養。關於宋朝時人們對舍利信仰的虔誠,蘇軾是這樣形
容舍利供養法會:「僧人俗人傳相捧著舍利,頂禮膜拜,激動得流淚涕出
。」
   
中國塔有兩大類:一是佛事塔,一是風水塔。塔型平面以方形、八角形居多
,層數一般為單數,用木、磚和石等材料建成,其類型有樓閣式塔、密檐式
塔、亭閣式塔、花塔、金剛寶座式塔、墓塔等。

史書均記載有關中國歷代盛行建舍利塔之風氣:
據《三藏記集》卷十三載,三國吳‧孫權時,康僧會感得舍利,孫權乃建
塔供養。
隋文帝時,天下諸州建舍利塔之風氣極盛。據《廣弘明集》卷十七載,仁
壽元年至二年(601~602),文帝敕詔天下八十二寺立塔。其中蔣州(江
蘇南京攝山)棲霞寺所立之塔極為著名,塔高約十六公尺,八角五層,基
壇每面約十七公寸,全塔以質地精細的灰黑色大理石所築成,然今所存者
或是唐末改建而成。其後,歷代皆有造立、修治舍利塔之事。
     
歷代建舍利塔之風氣尤盛,怪不得中國大地,不論在城鎮還是在農村,也不
論在深山還是在曠野,都可以看到引人注目的一座座聳立古塔。它們巍峨雄
偉、莊嚴壯觀,往往成為一個地方的顯著標誌。無論如何,它們的存在給人
們一種神祕而又特別的感覺。

就以廣東省為例,現存歷代古塔有三百多座,也離不開佛事塔、風水塔兩大
類,不過特點各自有異。目前廣東省與佛事有關的塔主要有十一座:
1. 六榕花塔 - 與佛舍利有關
六榕花塔在廣州六榕寺內。六榕寺始建於南朝梁大同三年 (537年),原稱
寶莊嚴寺。當時梁武帝蕭衍的母舅曇裕法師從柬埔寨攜帶佛骨回國,廣州
剌史蕭裕為此建造寶莊嚴寺,並造塔埋藏佛骨。宋初寶莊嚴寺遭火焚毀後
,到宋元祐元年(1086年)重修。當時挖開塔基,發現有九口古井環列基外
,中心有大鼎,內藏佛骨和三把劍、一面鏡子,照原樣埋藏。建成塔後成
現在的造型。宋後各朝均有重修,以保持舊觀。因蘇東坡從海南貶所返回
北方時,應僧人道綜之邀為淨慧寺題額,見寺內有六棵古榕,遂題「六榕
」二字。明永樂九年(1411年),始改稱六榕寺。寺內六榕花塔高五十七米
,八角九層,每級皆有暗層,合共十七層,塔頂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
鑄造的千佛銅柱,上刻有1020多個佛像和天宮寶塔圖,連出頂的九霄盤、
金珠及下垂的鐵鏈,共重五千公斤。六榕花塔保持了宋代的建築形式和藝
術,是中國寺塔中所罕見的。於1978年及1980年經過大修後,古塔面貌一
新,更形古雅。
2. 資福舍利塔(東莞市)- 與佛舍利有關
資福舍利塔位於東莞市市內。資福寺為南漢禹余宮使邵庭琄於大寶五年
(962年)用私人住宅所建造。宋元符三年(1100年),比邱祖堂禪師在
寺內建造羅漢閣(靈淵閣)。當時被貶謫於惠州的蘇東坡贈禪師一顆佛舍
利,禪師便把舍利藏於閣中供僧眾崇奉。相傳舍利為佛腦所化,五色,狀
如覆盂,圓徑五寸,高二寸,重一斤二兩。及至元二十年(1283年),寺
毀於火,羅漢閣斜陷,舍利被盜。元大德年間重修閣時,又有商人送回被
盜的舍利,並放回閣內供奉。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寺又毀於颶風,
後於明永樂和正統年間重建。而現存的資福舍利塔為清光緒年間邑人鄧蓉
鏡所建的。塔高四十八米,七級,塔頂為疊起的佛珠,均為雲石所築成,
現已列入縣重點保護文物中。
3. 龜峰塔(河源市)- 與佛舍利有關
龜峰塔在河源市南郊龜峰山上,始建於唐。鄭敬道有詩云:
  「龜峰一望秀蒼蒼,塔古參天歲月長;
   阿育規模誰創造,釋迦舍利此安藏。」
塔於明萬曆年間曾重修。塔座深埋土中,高十六米多,六角七層,磚砌;
斗拱檐平座,每層有合掌式塔門,內有螺旋梯旋繞至塔頂。塔無頂蓋,民
間流傳仙人連夜造塔,後聽雞鳴,不及封頂,草草以成。塔的結構堅固,
外貌壯觀,雖在1962年遇 6.7級地震,仍屹然不動。它代表了唐代至明代
初期磚塔的中間類型,是研究廣東省磚塔演變的一項重要文物。
4. 瘞髮塔 - 與高僧有關
瘞髮塔在廣州光孝寺六祖殿前。光孝寺原為南越王趙建德故宅,三國時闢
為廟宇,至今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唐儀鳳元年(676 年),惠能寄住寺
中,二月八日,住持僧印宗為他主持了剃髮授戒儀式。從此,惠能正式公
開成為南宗領袖。惠能的髮塔蓋在菩提樹下,並立碑紀念。塔高八米,八
角七層,每層有八個佛龕,龕裏鑲嵌著小佛像。塔旁有元代刻製的六祖碑
和中國佛教禪宗始祖菩提達摩的像碑。
5. 大顛祖師塔(潮陽縣)- 與高僧有關
大顛祖師塔又名舌鏡塔、瘞舌冢,位於潮陽縣靈山寺後。靈山寺住持大顛
祖籍穎川,唐開元末生於潮陽,出家羅浮山,後於唐貞元七年(七九一年
)主持建靈山護國禪寺。唐長慶四年(八二四年),九十三歲的大顛去世
,葬歸於此。墓塔為鐘形實心、石造,座落在古寺中軸線上。塔高二.八
米,八菱形,正面刻有「唐大顛祖師塔」六字。於唐、宋兩代曾三次被人
開啟,又按原樣封藏,保存至今。唐末因整修開塔,發現骨髀盡化而舌根
仍像活的一樣,後又重新掩埋修復;至宋道年間又再發掘,發現裏面祇有
一隻古鏡,再經整修復原。故民間又稱其為舌鏡塔。這些宗教傳說,令塔
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6. 泗洲塔(惠州市)- 與高僧有關
泗洲塔在惠州西湖西山,又名玉塔。始建於唐末,是為了紀念印度來華僧
伽而建。
7. 澹歸石塔(清遠市)- 與高僧有關
8. 東西鐵塔(廣州市)
9. 白石塔(新會縣)
10. 千佛塔(梅州市)
11. 開元寺千佛塔(潮州市)。
     
佛教國家或以前是佛教國家的,它們當然有古代的舍利塔,不過你是否知道
連外國也有,如:
韓國:全羅南道金山寺設有舍利塔,為新羅末期之石造建築,立於二重方
壇之上,壇之四面有天人浮彫,四隅為獸形,塔身呈砲彈狀,上置九頭龍
,並冠以蓮花及寶珠,極為壯麗。
日本:則盛行以金銅造小塔,如四天王寺御手印緣起所載,在金銅舍利塔
內放置舍利十三粒。另如西大寺、法隆寺、唐招提寺之舍利塔亦極著名。
 
附錄: